第七章 戰後,一個試圖背棄曆史、編撰曆史的日本(1)(3 / 3)

日本“回歸亞洲”對日本來說雖然有種種好處,但是這種呼聲並沒有得到全體國民的支持,甚至在日本國內還存在著反新亞洲主義的全球主義思潮。日本立孝大學教授齋藤精一郎曾經發表文章認為,建立“東亞經濟圈”的設想有“大東亞共榮圈”的意味。這種“新亞洲主義”有可能導致世界市場的分裂,使世界自由貿易體係崩潰。他還認為,日本現在已經是世界經濟大國了,應該站在主導全球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應該向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進行滲透,破壞這種地區主義的基礎,這樣才能成為建立世界新自由貿易體製的推動力。這種全球主義的思想在日本的政界、經濟界、學術界有很大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人支持這種觀點,這無疑給日本回歸亞洲,稱霸亞洲又壘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日本“回歸亞洲”的阻力還有很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日本不真正擺正心態,恐怕日本要“回歸亞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日本人的戰爭認識

戰爭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生 活 在 現 代 和 平 時 期 的年輕人大多數都不了解戰爭的殘酷和悲慘,而日本社會的教科書中又沒有給他們提供關於戰爭的描述。對 戰爭認識不清的後果,和很大一部分經曆過戰爭的人沒有客觀麵對曆史並告知下一代人有直接關係。1945年8月15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會對這個日子感到陌生。這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中國人來說,這個日子的紀念意義不亞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是中國人8年抗戰結束的日子,是 勝 利 的 紀 念 日。在日本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舉行由政府組織的紀念儀式,來哀 悼 在 戰爭中喪生的日本人。新聞媒體進行大量有關戰爭的報道,天皇和政府在各種講話中都對在戰爭中喪生的310萬人表示懷念。

日本是站在被害者的立場上來紀念8月15日的,這一天在日本被稱為“終戰紀念日”,他們認為是天皇的“聖斷”才結束了戰爭,日本民眾才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生活。那些沒有參加過侵略戰爭的普通日本民眾在經曆了日本戰敗後,親人被炸死,家園變廢墟,在 饑 餓 和 苦 難 中 煎熬的悲慘生活之後,就 很 容 易 產 生自己是戰爭受害者的想法。“終戰紀念日”對他們的意義隻在於終於可以從苦難中掙脫出來,安心地喘口氣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被日本侵略的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是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戰爭。日本的受害者意識和對戰爭性質的認識不清,與戰爭責任的追究不徹底有很大關係。與日本同是戰敗國的德國就完全不是這樣。戰敗後的德國對納粹的罪惡曆史作出了徹底的反省,惡貫滿盈的納粹頭目在紐倫堡接受了舉世矚目的審判。從戰爭的主要責任人到行政機構末端的地方工作人員全部被開除,德國國土被4個聯合國成員國分別占領,進行直接的軍政管理。德國戰時體製隨之瓦解。

同樣是戰爭的發起者,對日本的責任追究就不如德國那樣徹底。對 於 戰爭責任人的審判,僅限於東京審判的被告,那 些 以 日本天皇為首的政界和財界的領導人都沒有被追究責任。雖然很多帝國主義分子也得到了開除公職的處罰,但是處罰對象主要是軍人,以官僚為代表的戰爭中的許多領導人沒有受到絲毫影響,特別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組織沒有受到絲毫觸動,仍然是高官穩坐。

同盟國對日本的占領政策與對德國的占領政策不同,是 造 成 對日本戰爭責任追究不徹底的主要原因。德國被同盟國4個國家共同占領,並實行直接的軍政管理,但是日本幾乎是由美國一國獨占,而且還沒有宣布軍政管理。日本政府依然存在,隻是根據占領軍的指示對日本進行間接的統治。美國為了能夠利用日本與前蘇聯抗衡,對 天 皇 的 權 威和 日本的政治體製采取了寬容的政策。

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也經曆了相當艱苦的過程,東京審判於1946年開始,共曆時2年零7個月,開庭818次,在1948年11月終於判定從“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所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的事實,並判處了策劃、實行戰爭的有關責任人28人全部有罪,其中包括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等甲級戰犯7人被判處死刑。另外,還認定了日軍屠殺20餘萬人的南京大屠殺的存在,直接責任人鬆井石根也被判處死刑。在1951年9月於舊金山簽訂的《對日和平條約》中,日本表示接受了對戰犯審判的最後結果,還承認其侵略加害其他國家人民的事實。然而,在《舊金山條約》生效的同時,日本戰犯被陸續釋放,被開除公職的那些人也先後回到政界。於是,在被美國占領的時候,那些政治家和官僚們就開始否認戰爭的侵略性質,否認加害別國的事實。他們主張修改憲法,企圖重新武裝日本。為了達到使軍國主義複活的目的,他們竭力否定和美化戰爭,想盡辦法為侵略戰爭翻案。同一時期,日本社會還出現了出版戰爭紀實的熱潮,這些作品大肆吹噓那些曾經參加過戰爭的戰士們的功績,篡改曆史事實,有意美化戰爭。

在一些保守政黨主張修改憲法、重 新 武 裝 的 同 時 ,日本社會也出現了一群擁護和平與憲法的人。他們組織了很多反對修改憲法、重新武裝的運動,包括反對美軍軍事基地運動、禁止原子彈試驗運動、和平運動、擁護和平憲法運動。這些運動都有效地阻止了修改和平憲法的企圖。

戰後初期,日本國內掀起了反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運動。不過很遺憾的是,日本進行的反戰運動是建立在國民的被害意識基礎上的。戰爭時期,幾乎所有的日本國民都受到了戰爭的打擊,都有被害的經曆,許多家庭中的青壯年都被征入伍。戰爭結束後,很多家庭都經曆了家破人亡的慘劇,在戰爭中陣亡的,在原子彈爆炸或空襲中死亡的人不計其數,加上戰後物價上漲,日本民眾的生活可謂是困苦不堪。戰爭所帶來的痛苦使日本民眾記憶猶新,如 果 有人敘述戰爭的悲慘,那 麼 就一定會引起廣大社會的共鳴,這種強烈的被害意識是這一時期日本和平反戰運動的基礎,但這隻能看出日本人在對戰爭真正受害者的加害意識以及對加害的反省這些問題上,認識並不十分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