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對中國的覬覦(2)(3 / 3)

例如:《日本地理大係》內《總論篇》所記載的,《全國港灣分布圖》以及內附的《南西諸島》圖;

《九州篇》中記載的《九州地方地質總圖》,以及內附的《薩南諸島·琉球列島》地圖;

《九州重要物產地圖》和其內附的《琉球列島》圖;《九州郡市別人口密度圖》以及內附的《南西諸島》圖;《總論篇》首頁彩繪《本州、北海道、四國、九州及台灣、關東州、朝鮮和太平洋島嶼圖》及內繪的《西南諸島》圖;《山嶽篇》所載《九州地方圖》及內附《南西諸島》圖。

而唯一包含了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的是《總論篇》中所記載的《日本火山形態圖》以及內附的《南西群島》圖。這主要是因為它采用渡邊·今泉氏原圖,而並非官許的正式圖本。

早在1900年,衝繩人黑岩恒曾經利用《第二百十號海圖》,也就是明治三十年刊,帝國海軍省出版的海圖,到釣魚島等島嶼去探察,把釣魚嶼、尖頭諸嶼、黃尾嶼臨時命以總括之名“尖閣列島”, 可 是他也並沒有貿然地認為“尖閣列島”就是屬於“南西諸島”的組成部分。

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的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並簽署《投降書》,中國政府以戰勝國的資格,全麵向日本收複了被他們竊據的“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

1951年9月8日,日本簽署了《舊金山條約》,雖然在美國的主使下,中國被排斥在了和會之外,可是和約卻說明日本已經對國際社會承諾,“ 放棄”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和要求”。從 此 之後,日本政府承諾履行和約中所有“放棄”竊土的各條款。另外,自從日本在1953年12月24日,由美國的手裏得到了奄美諸島以後,尤其1968年6月26日從美國的手裏獲得了小笠原諸島之後,日本的版圖就出現了急驟的變動,可是日本政府並沒有因此改變其履行“和約”的義務和態度。

1953年12月24日,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把奄美諸島當作聖誕禮物送給了吉田政府,日本的教育機構以及出版社,隨後就把原本隻有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的地圖、地誌,重新進行了編輯、更改、修訂,全都進行了新的地理“擴張”。1961年4月4日,日本建設省國土地理院,借著岩波書店編輯部出版《日本地理》第七卷《九州編》的機會,以國土地理院“承認濟”第878號審定批準承認的《九州地方》圖以及重繪的《南西諸島》圖,作為美國扶植日本的直接結果和複舊日本版圖接管琉球“施政權”所做的預演。

當時的日本政府執政者,還算自重,信守投降的承諾和《舊金山條約》的承諾,放棄了所有竊取到的中國領土。在《九州地方·南西諸島》圖內,沒有繪入釣魚嶼、橄欖山、黃尾嶼、赤尾嶼,也就是中國釣魚列嶼。這可以說是日本建設省國土地理院,履行《舊金山條約》的權威性政績,擁有第一手的證據價值。這幅經過國土地理院“承認濟”第878號文書審定的《九州地方·南西諸島》圖,不但是美國扶植日本、違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舊金山條約》的重要體現,也是日本政府信守《舊金山條約》,“放棄”竊土“尖閣諸島”的有力證據。

1969年4月1日,鈴木泰二編輯、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出版發行的《學習百科大事典》第二卷、《日本地理》分冊中所內附的《九州地方·南西諸島》圖以及《衝繩圖》,都是繼岩波書店編輯、1961年10月16日第一版發行的《日本地理》第七卷《九州編》、內附《九州地方·南西諸島》圖之後,出版的大型地理專書和附圖,這些圖依然是遵行國土地理院,在1961年4月4日“承認濟”第878號官準文書中的規定,在《九州地方·南西諸島》圖內和《衝繩圖》內,沒有繪入竊土“尖閣諸島”。編 輯 發 行 人相賀徹夫主編的《小學館兒童百科事典》,在1970年11月24日初版發行、1971年4月20日再版發行,這本書共8卷,其中第五卷第70頁刊載的《日本地圖》以及第六卷第84頁至第85頁刊載的《日本地圖》,都附載有《南西諸島》圖和《小笠原諸島》圖。

《日本地圖》所附載的這兩幅《南西諸島》圖和《小笠原諸島》圖,都完全遵行了《舊金山條約》中的第二條,放棄“竊土”乙款以及第三條美國“托管”之條款,亦徹底“放棄”繪入竊取於中國的“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並“澎湖列島”之中的任何島嶼。

主編《小學館兒童百科事典》的編輯發行人相賀徹夫以及所有的監修和編輯委員,都是日本教育界、文化界、科技界著名的專家學者。為此書提供圖版資料的機關單位和團體,也是日本國內的權威部門以及國家行政機關,例如防衛廳、警視廳、東京天文台、建設省國土地理院、氣象廳、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航空協會、水產廳、海上保安廳、文部省史料館,另外還有美國駐日本大使館、蘇聯駐日本大使館、澳大利亞駐日本大使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