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對中國的覬覦(3)(1 / 3)

20多年前,西方世界熱衷談論“日本第一”、“日本模式”、“日本奇跡”、“日本可以說不”的話題已經被“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沉沒”、“日本體製的僵化”、“日本將一蹶不振”代替。現在西方媒體的目光開始關注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聽得最多的就是什麼“中國的崛起”、“中國將是下一個超級大國”、“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等等這些言論。這種強烈的反差給中日兩國國民的情緒造成了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下所產生的某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影響了兩國民眾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終於又強大了,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不 用被別人形容成劣等民族了。而日本人強烈的危機意識與自卑心理又開始作祟,他們認為中國的強大對日本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有 朝 一日中國一定會以強國的身份像以前美國控製日本那樣來控製日本。有些日本國民則不同意媒體渲染的“崛起的中國”,他們從骨子裏仍然認為中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愚昧的國家,不僅缺乏教養還經常“窩裏反”。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烈的民族排外心理,一旦強大很容易威脅到別的鄰近國家。其實,兩國國民的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過去經曆了長達百年的欺淩、奴役和壓迫,中國的領土主權在不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被破壞。割地賠款、備受淩辱的中國,形成了擁有強烈自尊和恐懼被人輕蔑的民族性格,而日本的某些處事態度和方式,更是不時強烈刺激這一敏感的神經,中國人的自尊一旦被傷害,很容易產生盲目的排日心理。

作為日本,曆史上那個曾經稱霸亞洲、有著戰後經濟快速騰飛的成就的日本,本來就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加之他們又是一個容易自卑和自我膨脹的民族,雖然經濟遇到一些困境,但他們還是堅信永不言敗的民族性格,能夠把日本從經濟低迷中解救出來,重現日本的輝煌。於是,他們對那些曾經落後於日本,如今卻數落日本的國家,存有很深的厭惡和氣憤。

目前日本學術界很流行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年輕一代的反日情緒,主要是受政府對日采取的強硬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麵是中國年輕一代長期受到壓製,借反日來發泄心中對現實的不滿。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日本媒體能夠到中國深入調查一下民眾的感受,就會發現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已經不是某個權威能夠左右的了。打開因特網,隨處可見的反日言論難道都是某些人的有心安排嗎?中國社會深層的變化確實應該引起日本社會的廣泛注意,來源於新聞報道的了解不如實際考察來得真實、可靠。中日兩國文化都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民族性格,比如,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固執、愛麵子、缺乏幽默感和自嘲精神。20世紀30年代,美國作家貝·李德拉、尤珍·柏裏合著了《醜陋的美國人》一書,書中猛揭美國駐外大使的底牌,暴露美國駐外使節的無知和自大的醜態。按中國人和日本人理解這樣的書怎麼可能出版,作者一定會被聯邦調查局扣押,或被嚴刑拷打。但是事實上美國不但沒把他們關起來,還把這本書拿到國務院大肆研究,說它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好書,還推薦給美國駐外人員看,60年代該書還被拍成了電影。反觀亞洲,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原駐阿根廷大使高橋敷因寫了一本《醜陋的日本人》被調回國內,失去了工作。80年代,台灣作家柏楊出版了《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因此遭到中國人的極大非議,有些人甚至稱之為漢奸。不過,現在該書成為了國內銷售排行榜上的暢銷書,可見中國人還是有些改變的。

20多年前,西方世界熱衷談論“日本第一”、“日本模式”、“日本奇跡”、“日本可以說不”的話題已經被“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沉沒”、“日本體製的僵化”、“日本將一蹶不振”代替。現在西方媒體的目光開始關注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聽得最多的就是什麼“中國的崛起”、“中國將是下一個超級大國”、“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等等這些言論。這種強烈的反差給中日兩國國民的情緒造成了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下所產生的某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影響了兩國民眾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終於又強大了,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不 用被別人形容成劣等民族了。而日本人強烈的危機意識與自卑心理又開始作祟,他們認為中國的強大對日本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有 朝 一日中國一定會以強國的身份像以前美國控製日本那樣來控製日本。有些日本國民則不同意媒體渲染的“崛起的中國”,他們從骨子裏仍然認為中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愚昧的國家,不僅缺乏教養還經常“窩裏反”。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烈的民族排外心理,一旦強大很容易威脅到別的鄰近國家。其實,兩國國民的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過去經曆了長達百年的欺淩、奴役和壓迫,中國的領土主權在不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被破壞。割地賠款、備受淩辱的中國,形成了擁有強烈自尊和恐懼被人輕蔑的民族性格,而日本的某些處事態度和方式,更是不時強烈刺激這一敏感的神經,中國人的自尊一旦被傷害,很容易產生盲目的排日心理。

作為日本,曆史上那個曾經稱霸亞洲、有著戰後經濟快速騰飛的成就的日本,本來就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加之他們又是一個容易自卑和自我膨脹的民族,雖然經濟遇到一些困境,但他們還是堅信永不言敗的民族性格,能夠把日本從經濟低迷中解救出來,重現日本的輝煌。於是,他們對那些曾經落後於日本,如今卻數落日本的國家,存有很深的厭惡和氣憤。

目前日本學術界很流行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年輕一代的反日情緒,主要是受政府對日采取的強硬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麵是中國年輕一代長期受到壓製,借反日來發泄心中對現實的不滿。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日本媒體能夠到中國深入調查一下民眾的感受,就會發現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已經不是某個權威能夠左右的了。打開因特網,隨處可見的反日言論難道都是某些人的有心安排嗎?中國社會深層的變化確實應該引起日本社會的廣泛注意,來源於新聞報道的了解不如實際考察來得真實、可靠。中日兩國文化都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民族性格,比如,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固執、愛麵子、缺乏幽默感和自嘲精神。20世紀30年代,美國作家貝·李德拉、尤珍·柏裏合著了《醜陋的美國人》一書,書中猛揭美國駐外大使的底牌,暴露美國駐外使節的無知和自大的醜態。按中國人和日本人理解這樣的書怎麼可能出版,作者一定會被聯邦調查局扣押,或被嚴刑拷打。但是事實上美國不但沒把他們關起來,還把這本書拿到國務院大肆研究,說它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好書,還推薦給美國駐外人員看,60年代該書還被拍成了電影。反觀亞洲,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原駐阿根廷大使高橋敷因寫了一本《醜陋的日本人》被調回國內,失去了工作。80年代,台灣作家柏楊出版了《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因此遭到中國人的極大非議,有些人甚至稱之為漢奸。不過,現在該書成為了國內銷售排行榜上的暢銷書,可見中國人還是有些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