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也是中國發展中所麵對的關鍵問題。與國際接軌,就不能把全球化簡單地視為“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文化滲透”。 社 會 正 在 發 生 深 刻 的 變 遷 ,對此不能從民族主義的狹隘視角出發。中國人現在忙於解決自己國內發展的各種問題,也許會將全球化視為離自己實際生活很遠的事情,但中國的不斷開放和全球化的快速進程,已 經 越 來 越 深刻 地 讓 中國人感覺到它對中國現實生活的深度影響,中國應當多一些不那麼急功近利的知識界人士,比較超前地去考慮全球化進程中,中國需要調整和轉型的長期戰略。曆史過程表明,兩種極端都容易形成民族主義傾向。當發展受阻、內部矛盾積聚的時候,會使人依賴民族主義;當經濟高速增長,國民出現大國心態膨脹時會激發民族主義。在日本人身上,這兩點都可以找到。
近代,日本國內出現了兩次民族主義的抬頭。一次是在二戰前,日本為緩解國內資源短缺和社會矛盾加劇而向外擴張,把東南亞視為其勢力範圍的時候;另一次是泡沫經濟的時候,日本國民出現終於可以傲視全球的心態。前者,使日本為此付出了包括受到原子彈轟炸的懲罰和代價;後者,則使日本與東亞各國的關係一度陷入緊張,使全世界都對日本人的情緒產生了警惕。
現在,中國雖然在經濟上也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但暴露出來的問題,比如地區發展差距過大、收人不均等,就業緊張、社會保障負擔沉重、農民增收困難等,都是短期難以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國民心態上的“新民族主義”也很容易產生,而且極易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以“和諧”共建家園的呼聲已經響遍整個神州大地。
之前已經提及,從地理位置看,日本是不幸的。它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上天單單給了它大國的人口和充當大國的強烈民族意識,卻沒有賦予它大國的領土。這個狹長型的,由4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的島國,從其任何一個陸地方位橫跨海洋到另一端到陸地,直線距離都不超過60公裏,這僅僅就是一個遠程大炮的射程。莫說是與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相比,就是與一些小國相較而言,日本的自然資源也是屈指可數。山地太多,平原太少;火山太多,礦藏太少;加之那些頻繁光顧的台風和地震,可以想象,日本列島在戰略上是如何受製於其先天不良的地理環境。其實,國際上也不是沒有和日本相似的例子,英國的情況就很相似,但在選擇解決方式時,兩者卻有天壤之別。英國人選擇了通過“地理大發現”, 通 過一批探險家勘探“新大陸”,將 多 餘 的人口移民到了廣闊的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從而改變本國人地矛盾過於尖銳的狀況。但日本人卻選擇了赤裸裸地掠奪鄰國的土地和資源。自然環境的惡劣,必然會影響國民意識,尤其是會催生當地人民的危機意識。而危機意識往往又會催發一個國家的侵略意識。侵略的結果,無非也就是或加劇國家危機感,或激發強者的征服欲。總而言之,縈繞日本人心頭的總是那幾條理由,日本人的好戰,也源於此。
環境所致,使日本人與生俱來有一種過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這種觀念使日本本能地將本族與他族嚴格區分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形成日本民族最純淨的單一性,進而催生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任何事情走到極至極端也絕非什麼好事。日本人的這種性格,既可上升為一種純淨的民族主義,也可以視為是一種狹隘的小集團主義。從本質上講,雖然日本人一直從外部引入大量的先進思想,但卻始終無法使他們從本身孤傲、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中跳脫出來。現代島國部落的這種不願意對世界和別的國家負責的心態,即便是世界上最為先進、優秀的文化意識也無法將其徹底改變。1945年之前,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人從來沒有被別的民族武裝征服過。這是日本獨一無二的曆史。這種情形也帶來了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形成了日本人那種隻能勝不能敗、隻能贏不能輸的民族心態。雖然很大程度上,日本正是憑借這種民族性格才取得了各個方麵的輝煌成就。但毫無疑問,在 另 外 一 些 情 況 下 ,這 也 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從劣根性分析,首先,日本人那種狹隘的民族性和隻能勝不能敗的民族性格,會使日本對事情很難作出一種較為客觀的宏觀判斷,這在政治上的體現就是缺乏一種以柔克剛的政治智慧。他們往往隻知道進攻,不知道後退;隻知道贏利,不知道仁和;隻知道本集團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