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沒有接受中村等人提出的將艦隊開往長崎再做商討的提議,依舊停靠在浦賀。此後雖然中村等人做了極大的努力,但美方的要求一點沒有鬆動,若日本政府不派出高級官員與特使洽談,美國的艦隊便會一直駐紮於此,佩裏司令會率兵登陸,直接將美國國書交予日本天皇。
實際上早在一年之前,幕府就已經收到了來自荷蘭的情報,稱美國正打算派軍艦來日本。但當時幾乎所有的幕府官員都認為這是危言聳聽,並未多加留意。當美國人駛入伊豆海峽並駐紮浦賀的消息傳到江戶,恐慌的氣氛霎時彌漫開來。白天,街上多了許多置辦武器修補甲胄的人,工匠們全都忙碌起來,其他的商販則閉門不出。晚上,警鍾動輒響起,人人難以入眠。而在江戶橫濱一帶,忙著搬家的大戶,到寺廟祈求平安的小民,神情異常嚴肅的吏役,都在預示,日本已進入非常時期。當時江戶統領事務的是大老阿部正弘,年俸10萬石的大城主,其家族和德川家關係甚密,其中多人都擔任過老中等幕府要職。盡管此時的德川幕府無論從哪方麵看都無法和其建立初期相比,已經不可挽回地衰落了,但阿部正弘絕不是無能之輩。在當時的日本政壇,他以老練穩健著稱,25歲時就已經當上了老中,他擅長調和處理複雜的政治關係,頭腦靈活,是重振幕府的希望。遺憾的是他固執保守,沒有開眼看世界的魄力,若生在百多年前,他或許會成為曆史上了不起的政治人物,但在這列強迭起、國際政局瞬息萬變的近代,他 無力應對一係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事務,聽到美國艦隊駐紮浦賀的消息,他也像普通民眾一樣驚慌失措。
阿部大老深知,幕府已今非昔比,財政上的捉襟見肘,控製力上的衰落讓它根本沒有力量組織兵力和美國相抗,即使對美國軍艦的到來加以防備,也無力製止它的長驅直入。幕府中人雖然也曾開會商討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美國特使,但由於沒有一個人具備基本的國際常識,大家都隻能麵麵相覷,除了反複強調加強防備外,提不出更有效的辦法。而直接以武力對抗美國入侵者,更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最後德川齋昭建議,一定要以禮對待美國特使,先接受國書,再見機行事。
7月14日,幕府代表和美國特使佩裏在久裏濱舉行會談。久裏濱駐紮著大量日本士兵,印著葵紋的帷幕和各種頗具日本風格的軍旗隨處可見,幕府希望這樣的氛圍能震懾住背靠堅船大炮的美國人,暗示他們,日本的軍隊絕不好惹。然而,隻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久裏濱兵力雖多,卻遠稱不上精兵強將,根本不足為懼。久不經戰場的將騎兵安排到隊伍的末尾,士兵們有的拿著古老的火藥槍,有的拿著刀,與其說他們正虎視眈眈地戒備著美國人,不如說他們滿懷好奇地期待著談判。而在部隊附近,百姓們不約而同地從四麵八方聚集過來,都伸長著脖子看這史無前例的談判,盡管他們其實看不到什麼。
早在佩裏之前,美國也曾派人和日本商討開國之事,派出去的官員對日本知之甚少,幕府態度粗暴強硬,開國失敗。因此佩裏從一開始就決定一定要率先表現出強硬態度,隻有震懾住日本人,開國的談判才能進行下去。為了以防萬一,在赴會之前,他命令艦隊靠近會談地點,久裏濱是個臨海小鎮,岸上的日本兵悉數在美國艦艇的射程之內。而在岸上又有布坎南艦長帶領的100多名精兵小心防護,此外佩裏的身邊也有數名高大威猛的隨從人員,這讓日本人不能輕舉妄動。
奉幕府之命接待佩裏的是戶田伊豆守和井戶石見守,今天的久裏濱尚有前者的塑像,這恐怕是臨危受命的戶田伊豆守自己都沒想到的事。佩裏先聲奪人的策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幕府官員一改從前的傲慢,以禮相待。
開國一事,事關重大,幕府在倉促之間也難下定奪,井戶石見守遵照德川齋昭的指示,先接國書,再決定會談,因此他很快便以開國之事有違國法為由,拒絕了和佩裏的深入會談。見 此 情 景 ,佩 裏 知 道 接 受 國 書 已是日本人的底線,再 商 談 下 去 亦 不 會 有 結 果 ,於 是 便 順 水 推 舟 表 示 自 己會在兩三天內率艦離開,同時,他 也 不 希 望 好 不 容 易 才 打 開 局麵的開國會談不了了之,因此又威脅日本,到明年春天,他會率更多的軍艦回來,等待日方的答複。
幕府官員小心地展開國書,幸好國書的內容相當友好,一點不像佩裏的“黑船”隊那般盛氣淩人。在國書中,美國重申了和日本通商的願望,希望美國船隻能夠在日本港口停靠修整,當美國船遭遇海難時,日方也能及時伸出援手。不過,國書又提醒 日本人,美國的蒸汽船,從加利福尼亞州出發,隻要20多天便可到達日本。幕府之人驚魂未定,大將軍德川家慶又病故了。這對正為美國國書焦頭爛額的幕府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為避免國家出現新一輪的動蕩,主持幕府工作的阿部正弘隻好下令封鎖將軍去世的消息1個月,暗中讓德川家定繼任第十三代將軍。阿部深知,如果幕府單方麵決定接受美國邀請,就會背負“出賣國家,有損國威”的罪名,定會威脅到幕府統治,而如果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又勢必會將日本卷入沒有勝算的戰爭。因此,阿部召集了江戶城中的各大藩主,向他們展示美國國書,征求意見,雖然按照慣例,幕府可以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根本無需藩主參與。討論開始了,藩主們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美國無理,日本不能屈服,要堅決以武力還擊;有的認為國書之事能拖就拖,日本要趁機養精蓄銳;有的認為先通商,待己方強大起來再撕毀條約;有的認為可以有條件地答應美國的條件,譬如隻開放有限港口,進行有條件的貿易;有的認為要滿足美國的要求,開國通商;還有的沒有表態。而在沒有表態的人中,就有後來對日美通商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井伊直弼。大部分的藩主都為美國的蠻橫氣憤,主張“攘夷”,在那個封閉的日本,好戰的武士也好,平易的百姓也罷,甚至知識淵博的學者、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往往一聽到“夷”字,就 會 條 件 反 射 似 的,喊打喊殺,而 根 本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沒有實力和“夷”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