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雖然表麵聽從美國的統治和命令,但是在“糧食外交”的作用下,日本不僅在美國的無償幫助下渡過了難關,而 且 得 到 了 頗 豐 的 實 惠 ,並為他日的經濟複興創造了條件。因為日本在戰後工業和貿易等各個方麵都處於癱瘓狀態,以前的殖民地都喪失了,這就意味著沒有了原料、資本和勞動力的來源以及商品出口的市場。幸好此時美國正在對日本進行無償援助,日本便攀上這根藤,希望從美國獲得原料資源並將產品銷往美國。這樣一來日本的難題又解決了一個,複興經濟的台階又上了一級。日本獲得國家和民族獨立是在1951年9月《舊金山條約》後,但這隻是日本在體製上的轉變,並沒有真正地獨立。因為《舊金山條約》訂立的舊金山會議上,並沒有通過大多數國家的同意,當時中國和前蘇聯都不在場,所以此時的中國和蘇聯極力反對此事,再有就是因為之前美國對日本的占領統治和援助,日本對美國是極力追捧。到了冷戰時期,冷戰的局勢對日本的外交產生了很大的負麵影響,所以日本要想真正做到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十分困難。
由於各方麵的壓力,日本政府終於在1952年4月與台灣國民黨政權簽訂了“日台和約”。 但 是 當時的日本首相發表了很多令美國不安的言論,日方表示其有權利選擇締結和約的對象,而 且 聲 明 要 同 所 有 亞洲國家簽訂和平條約。隻是對於中國政府要視情況而定,要在中國國內統一穩定之後再考慮與中國合作。事實上日本對於中國的企圖和需要是顯而易見的,在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就對中國內地有很強的依賴。很多原材料都來源於中國,而 且 產 品 也 同 樣 銷 往中國,日本本質上十分希望同中國保持密切的經濟合作關係。
日本之所以同台灣簽訂和約、建立經濟貿易,是迫於壓力,一方麵簽訂日本被占領命運結束的條約沒有得到中蘇兩大國的同意和支持,會議也沒邀請中蘇參加,所以中蘇方麵給了日本很大的壓力;迫於這種壓力日本決定與其中的一方簽訂和約,但是當時又處在美蘇冷戰期間,追捧美國的日本必定不能和前蘇聯簽訂和約。而 且 日本自身向來也和前蘇聯存在矛盾,想和中國締結和約,但中國又是和前蘇聯是在一條戰線上的,如果和中國簽訂和約也必然受到美國的壓力,遭到反對,因 此 隻能勉為其難地與台灣地區簽了和約來達到“兩全其美”。
隻 是 這 可 苦 了 日本了,因為中國台灣的資源和各方麵的條件都沒有中國內地豐富和優厚,市場也十分有限。政治方麵也不夠穩定,國民黨政權剛從大陸退出進入台灣,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自身的經濟尚未穩定和發展,更不適合經濟合作了。所以台灣對日本的吸引力和所帶來的利益極為有限。
“經濟外交”的目標受到政治因素的製約和損害,幸好日本以經濟為中心的戰略目標沒被動搖,為 這 一 戰 略目標服務的外交政策也仍然發揮著作用,而 且 向 著 更 好 的方向發展。“ 經 濟 外 交 ” 這 個 詞 的 首 次 正式使用是在1952年的國會發言中,當時的吉田茂首相指出政府要通過一係列的經濟外交工作來實現日本經濟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擴大生產規模,加強流通機構,增加生產。政府的措施主要是締結通商航海條約、通商協定,增加遠洋船舶,開辟出口市場,加強出口產業和運用持有的外彙。通過這些來發展經濟貿易,擴大貿易規模,促進進口,發展同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關係。雖然“經濟外交”的 概念被正式提出,但是當時這個概念隻是停留在被提出的階段,沒有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闡述,就別提有更好的發揮和應用了。吉田茂下台之後,他所提出的“經濟外交”似乎也隨他而去,在很長的時間裏都無人問津。而且當時在國會上也隻是作為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提出的,並沒有相配套的政策的出台,所以“經濟外交”還沒達到一個讓整個政府重視的高度。
不過國會上吉田茂首相提出要與東南亞建立經濟貿易的關係還是得到了落實,日本政府很快就將經濟外交的目標對象轉到了東南亞地區。因為東南亞地區可以填補日本失去中國這個空缺,可以成為日本新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而 且 相對於其他地區,東南亞的資源和市場都是十分誘人的。還有一點原因是日本想借此遏製共產主義勢力發展。
日本要同東南亞建立關係,就要先解決戰爭留下的曆史問題,改變之前對東南亞各國索賠要求不予理睬的態度,積極地與東南亞各國展開談判,討論如何賠償的問題。但是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因為日本並不是真心誠意地想賠償東南亞各國的損失,而是以此為手段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拉近雙方之間的關係,實現自己的經濟目的。在 談 判 中,日本提出的條件讓人很難接受,而且賠償的額度也極為有限。在這種緩慢的談判進程中,日本隻在1954年11月與緬甸達成了一致,簽訂了有效的戰爭賠款協議和經濟合作協定,規定向緬甸支付2億美元賠款,並與緬達成經濟合作協定。直到1965年6月,才與韓國簽訂了《日韓基本條約》,規定日本向東南亞國家和韓國的賠償和變相賠償金額共12億多美元。日本借賠償之機,改善同這些國家的關係。1954年“科隆坡計 劃”開始實行,日本首次以對外援助的名義參加了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活動,在 這 活動計劃中援助對象是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日本作為援助方接受了東南亞國家的進修生,並按約定派遣了專家前往東南亞國家,但是這次合作的規模並不大。1954年12月,鳩山一郎接替吉田茂成為日本的新首相,鳩山一郎的想法和吉田茂不同,他的思想是建立與本國經濟、政治發展相適應的外交政策,否定了吉田茂的一些做法。早在選舉之初,他就提出吉田茂控製與中國、前蘇聯之間的貿易往來是不正確的,應該同這兩個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和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