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提供的物資或服務中所包含的努力與奉獻越多,對需要者或社會的貢獻程度就越大,而企業所得的報酬,也就是利潤,也就會越多。不經由奉獻或努力所得到暴利,並非不存在,但那畢竟是例外,在本質上,我們必須把利潤看成企業達到使命所獲得的報酬。因此,經營沒有獲得利潤,可以說是因為它對社會貢獻太少,或是沒有完成它所負的使命。沒有利潤的經營,違反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企業由經營的活動來達成貢獻社會的使命,並從中獲得適當的利潤,這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因此任何企業,不管處於何種社會情勢之中,都必須誠實及努力地完成它對社會的使命,同時從其事業的活動中獲取適當的利潤,然後依法納稅,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對企業來說,有相當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社會上普遍有同情虧損者的傾向,站在人情的立場來看,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想法和前麵說的有相互矛盾之處。既然獲取適當的利潤繳稅,是企業應盡的社會義務,那麼出現赤字,就證明它沒有善盡之,這種情形,不能任其繼續存在。我們不能因同情,而忽略了企業應盡的義務。
企業除了繳納國家的稅金外,將所剩的利潤,再以紅利名義分配給各個股東。企業的股份多半由多人持有,這種企業形態,使幾十萬人變成股東。企業當然要給這些出資的股東,適當及穩定的報酬,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項相當大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業績不穩定,自然會減少紅利,甚至無法分紅,如此一來,股東當然不會安心購買企業的股票。假如有人領取紅利來維護生活,紅利減少或沒有分紅,就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從這點來看,企業獲得適當的利益,是有其重要性的。另外,是企業既然負有促進人類生活,使其無限成長和發展的責任,企業本身就必須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換句話說,企業必須不斷從事新的研究,開發新的產品,擴充設備投資,以供應人類不斷增加的各種需求。
然而開發和投資,都需要資金,如何籌集資金呢?政府經營的事業,或許可以從稅收來補足必要的資金;民間企業就不能用這種方法,隻能靠自己去籌集。因此企業需要獲得利潤,並累積起來當做資金。
鬆下幸之助將10%的利潤,視為適當的利潤,以這種利率來經營他的企業。當然適當利潤的基準,因各個行業以及企業本身的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樣,從應繳的稅款、分配給股東的紅利、為達成企業使命所必須積存的資金,這三個觀點來分析,應該可以衡量適當的利潤率。而確保適當的利潤,是企業對社會應負的重大責任,這是企業家應當有的觀念。
鬆下幸之助認為,使產品像自來水那樣充足而廉價,這應該是每一個經營者追求的目標,也是經營者的義務和使命。實業家的使命就是克服貧窮,造福社會,為人民建立幸福的樂園。
“自來水經營哲學”是鬆下電器公司最基本的經營理念,相當於憲法中的總綱。這是鬆下幸之助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受到自來水的啟發而總結出來的。
他的經營信念即在於此:如果一切東西都像自來水一樣,能夠隨便取用的話,社會上的情形就將完全改變了。我的任務就是製造像自來水一樣多的電氣用具,這是我的生產使命。盡管實際上不容易辦得到,但我仍要盡力使物品的價格降低到最便宜的水準。1932年5月5日,在鬆下電器公司的創業紀念日大會上,鬆下幸之助向全體員工表明了自己的這種信念,並把它確定為公司的經營哲學,要求全體員工遵照執行。鬆下幸之助在演講詞中講道:“大抵生產的目的,不外乎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充實生活的內容。這也是我生平最大的願望。鬆下電器公司要以達成這些使命為我們的目標,今後更要全力以赴、更上一層樓,期待早日完成使命。我殷切希望諸君能深刻體察這一目標和使命,並共同努力達成之。”鬆下幸之助體會到,以透明、公開的方式,讓幹部和員工了解企業的目標和目前的狀況,建立互相的了解、信任,可以加強責任感,提高工作熱情,達成既定目標。
鬆下幸之助經營秘訣中,有4項是最突出的,即自來水經營理念、水壩式、玻璃式經營法和適應性經營。
“玻璃式”經營法,要求企業對內對外都要增強透明度,也就是堅持開放式經營、公開化的經營原則。
所謂“玻璃式”,也就是要像玻璃那樣透明。對此,鬆下幸之助曾解釋:在工廠還隻有五六個人的時候,他每月都和公司的會計作公開的結算,把結算的結果向大家公布。這種方法激發了員工的進取熱情。大家聽到這種結果,都興奮地認為:這月如此,下月應該更加努力。由於這種經營方法的成功,鬆下幸之助在設立分公司的時候仍然了采取這種方式,讓分公司、事業部也公開企業的情況。
“目標公開”,是玻璃式經營的核心內容。鬆下幸之助向來注重向幹部和員工揭示目標。鬆下電器公司在每年的1月定期召開全體從業人員大會,發布公司全年的經營方針;每個月各事業部又都有自己的部門經營計劃。這樣一來,公司的每個員工對全年應達到的計劃指標、每個月應完成的進度了如指掌,齊心協力為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