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年年月月如此,鬆下幸之助還做過“五年計劃”,像政府製定規劃那樣指明遠期目標。1933年,鬆下幸之助組織全體員工集會,宣布鬆下電器的使命,並做出250年的遠景規劃目標。當時,員工聽了鬆下幸之助的講演,紛紛上台發言,群情振奮,士氣高昂。可見,這種公開目標是可以喚起員工的責任感和工作熱情的。
“經營實況公開”,也是“玻璃式”經營法的重要內容。有些經營者,總是把經營實況有意無意地掩蓋起來,不論好壞,都是如此。在他們看來,員工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其結果必然是老板一個人衝鋒在前,員工作壁上觀,而鬆下幸之助則不是這樣。好的時候,他把喜訊帶給員工,請大家分享成功的歡樂;壞的時候,他也如實地把所有的一切都講出來,依靠大家的力量共渡難關。可以說,鬆下幸之助之所以能一次次渡過這樣那樣的難關,能夠在其他公司員工罷工的時候而獲得員工的請願支持,其個中緣由是和他向員工公開經營實況分不開的。
“財務公開”,是現代股份公司不言而喻的事情。鬆下幸之助在經營小型私人公司的時候,就全麵公開財務,告訴員工公司或部門的收支情況,資金使用情況。諸如多少留作福利基金,多少留作企業發展基金,多少用於員工薪金……如此做法,一是可以培養員工主人翁精神;二是可以在公司遇到困難而不得不壓縮某些非生產性開支時,得到員工的理解和支持。鬆下電器成為股份公司以後,更是每年公開結算,不僅對內,而且對社會大眾也如此。
鬆下“玻璃式”經營法的目的何在?他說:“為了使員工能保持開朗的心情和喜悅的工作態度,我認為采取開放式的經營確實比較理想。開放的內容不隻是財務,甚至技術、管理、經營方針和經營實況,都盡量讓公司內的員工了解。開放式經營法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喚起和加強員工的責任感,消除他們的依賴心理。”
這種“玻璃狀態”能夠持續發展,並形成一種經營思想,與鬆下幸之助自身的經營體驗密不可分。最初是天天算賬,當經營略有擴大、開始規範化時,鬆下幸之助把它變成每個月都結算盈虧,向所有員工公布。在鬆下公司,這是習慣和常態,而與當時的其他企業相比,則是一種特立獨行。鬆下幸之助很快發現,這種做法具有明顯的經營優勢。因為其他企業都不這樣做,有的老板本人也稀裏糊塗,一旦家大業大就不清楚整體的經營狀況,不具備公開透明的基礎。鬆下幸之助不一樣,他對經營狀況滾瓜爛熟,公開盈虧,同時總結各人的貢獻情況輕而易舉。這一舉措,正麵效應十分明顯。相對於其他企業的員工,鬆下公司的員工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同時也能感受到老板的誠懇和信任,由此而催生出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員工的士氣。
“玻璃式”經營法的實質是雇主與員工坦誠相待,互相信任。難能可貴的是,鬆下公司在快速增長後,這種做法一直被保持了下來。小型作坊采用玻璃式經營比較簡單,而中型企業就已經有了難度,大型公司則更是難上加難。鬆下幸之助能夠一直堅持玻璃式經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鬆下公司的發展是一種自然的增長,是順應市場需要的增長,沒有揠苗助長人為擴大規模。有點像中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數公司的做法,增長的欲望和勁頭,不是來自於上層的壓力,而是來自於下層的自覺。鬆下幸之助也在實踐中感受到,這種做法能夠有效激勵士氣,能夠保證上下一心,能夠深切檢討經營得失並化解衝突,還能夠培養出高度自主的中層管理者和工作骨幹。即使不采用其他措施,也能很好地防範阿吉裏斯指出的那種“習慣性防衛”。
隨著企業的擴展,鬆下幸之助把玻璃式經營規範化。如定期對員工公開企業的財務狀況,定期向員工說明企業的規劃目標,經營當局和工會組織保持有效地溝通和協商等。對此,鬆下幸之助把它上升到經營理念。他說:“企業的經營者應該采取民主作風,不可以讓部下存在依賴上司的心理而盲目服從。個人都應以自主的精神,在負責的前提下獨立地工作。所以,企業家更有義務讓公司職員了解經營上的所有實況。總之,我相信一個現代的經營者必須做到寧可讓每個人都知道,不可讓任何人心存依賴的認識,才能在同事之間激起一股蓬勃的朝氣,推動整個業務的發展。”
大家都知道,人們修築水壩是為了蓄水,便於洪水來臨時蓄洪,減少災害;幹旱了又可以開閘泄洪,平日則用於灌溉和發電,這一收一放,是水壩的最大特點。鬆下幸之助認為,企業也需要這種調節和啟動的機製,水壩是用來抗禦自然災害的,而將其原理用於企業,則可應付突發變故和經濟蕭條。
“堤壩式經營”是“自來水哲學”在企業運作上的邏輯展開。1965年2月,鬆下幸之助在關西商界討論會上提出了這一概念,做了題為“堤壩經營和適正經營”的演講。他說:“關於行之有效的經營方法,我想在這裏提倡‘堤壩經營’的方法。為什麼要修堤壩呢?是為了不讓河水不創造任何價值地白白流走。如果河流的水量劇增就會變成洪水,帶來巨大災害;而如果遇到幹旱天氣就會造成水量減少。因此,要在河流的適當位置修建堤壩,一來調整水流,二來利用水力發電。修建堤壩的目的就是珍惜老天賜予的每一滴水,並加以有效利用。這樣既能夠保證安全,又能夠創造價值。經營公司的道理不是一樣的嗎?經營也需要堤壩。
”我說的堤壩經營,從一開始就應該具有後備設備,有多少是多少。這樣的話,即使經濟發生一些變化或者需求有變化,還能保證商品供應,不會導致漲價,因為這時隻要運轉後備設備即可。相反,如果商品過多,就可以讓設備暫停運轉。這個道理就和根據需要來調整堤壩裏的蓄水量一樣。資金、庫存和人才也同樣需要‘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