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都有哪些飲食用具
佛家中有著專門飲用食物的用具,不同於世俗中飲食用具的規格和用途,其屬於佛家法器的一種。雖然主要用途依然是供信徒們飲水、進食,但同時也是作為輔助修行的工具之一,因此還具有獨特的宗教作用和意義。
在佛家信眾的佛餐生活中,他們用的飲食器具是很獨特的。這些飲食器具,屬於法器的一種。法器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人,凡能修行佛道者,稱為法器;二是指物,廣義而言,凡寺院內用於祈禱、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的器物,或佛徒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的資具,統稱為法器。狹義而言,特指置於佛前的小型器具。法器的種類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各異。即使是同一名稱的法器,也因製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時代不同,而在形式上有別。大致有莊嚴具、供佛器(或稱祭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等六種。在佛家信眾的生活器具中,與飲食有關的餐具,有缽、漉水囊等。
缽與三衣、坐具、漉水囊等共為比丘六物,亦稱作波多羅、缽盂、缽多羅等,意詳作應量器、應器,是比丘用於行乞時接受他人施舍的食物的用具。由於比丘乞食時應手托缽體,故稱為“托缽”。缽呈矮扁盂形,口寬無頸,腰部渾大凸出,以卜逐漸向中心收縮,缽底的直徑要小於腰部,這種形狀不易溢出飯菜,並能起到保溫的作用。最初佛家對於缽的製作材料和顏色並未作明確規定,直至後來《四分律》說,由木、石、金、銀、琉璃、寶、雜寶所製的缽禁止使用,並限定使用黑、赤兩色,以對在家和外道進行區分和鑒別;《五分律》也說隻許使用鐵缽、瓦缽、泥缽、蘇摩缽,並限定除黑、赤、褐三色外,不得熏染其他顏色。至此才規範了缽的使用。缽的容量依個人食量大小而定,大約在一升至兩升之間左右。
淨瓶屬比匠十八物之一,又稱作水瓶、澡瓶、軍遲、軍持等,是供比丘飲用或洗濯的容水用具,並作諸菩薩手持之物。淨瓶有淨、觸兩種之分,以將飲用和洗濯分開進行。《南海寄歸內法傳》說:“凡水分淨、觸,瓶有二枚,淨者都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淨則淨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通常淨瓶都放於袋中以便攜帶。
漉水囊屬於比丘六物或十八物之一,亦叫做漉水器、濾水囊、漉囊、水濾、水羅等,是用於濾水去雜以便飲水用的器具。其不僅有助於比丘飲用幹淨的水而避免傳染生病,也符合佛家慈悲為懷,保護眾生的理念。佛教律儀中有明確規定,比丘飲水時,必先濾水至肉眼不見蟲為止方可飲用。濾出蟲後,要回歸水中,以放生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