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瓶即雲瓶(1 / 1)

淨瓶即雲瓶

淨瓶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用陶或金屬等製造,供飲用或洗濯的容水器具,又稱“水瓶”、“澡瓶”、“軍遲”、“軍持”。《敕修百丈清規》“辦道具”說“淨瓶,梵語捃稚迦,此雲瓶。”《釋氏要覽》中說:“淨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也用作諸菩薩手持物之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胎藏界諸尊中,中台八葉院的彌勒菩薩、觀音院的毗俱胝菩薩及不空捐索菩薩、蘇悉地院的十一麵觀自在菩薩,及外金剛部的火天等,皆持軍持。

淨瓶分為淨、觸兩種。《祖庭事苑》說:“淨瓶,《四分律》雲:‘有比丘遇無水處,水或有蟲,渴殺。佛知製戒,令持觸、淨二瓶,以護命故。’”《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水有二瓶”條說:“凡水分淨、觸,瓶有二枚。淨者都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淨則淨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這是將飲用的水與洗手水分二瓶,是很符合衛生概念的。

為使攜帶方便,或製袋以裝之,名為“瓶袋”。

漢傳佛教的禪宗,流傳有一個與淨瓶有關的公案。當靈佑的師父百丈禪師在江西百丈山開法時,靈佑前去師從學法,受其啟發。有一天,一位司馬頭陀從湖南來,這位頭陀善於觀察風水地理,知曉何處是大法流傳之地,就告訴百丈說:“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山,名為大溈山,是一座能聚集一千五百名修行人的善知識(指得法高僧)所居之處。”百丈於是就問道:“那麼我的徒眾之中,是否有人住得呢?”頭陀說要觀察看看。

當時,百丈禪師的師弟華林善覺禪師,正在百丈處當首座和尚。百丈就令侍者去請他前來。當華林善覺入了方丈室後,百丈就問:“這個人如何呢?”頭陀請他笑一聲,冉行走數步。頭陀看了之後說:“這個人不可。”

百丈又令人上叫靈佑過來,靈佑這時正在當總務的典座。頭陀看到之後高興地說:“這個人正是溈山的主人。”百丈於是在當夜招喚靈佑入室,囑咐他說:“我的化緣之地在此,而你應當安止於那邊的河山勝境,以嗣續我的宗法,廣度後學。”

華林禪師聽到這個消息後抗議說:“再怎麼說我也是忝居為上首,靈佑一個典座怎麼去做住持呢?”於是,百丈為了顯示公平,就決定考試。他說:“如果你們能對著大眾,下得一句出格之語,就給予住持。”

百丈就拈題考試,直指著身旁的淨瓶問說:“不能喚作淨瓶,你們要喚作什麼?”華林善覺就指著淨瓶說:“不可以喚作木櫝了。”當然淨瓶不是木檳了。接著,百丈就要靈佑回答,誰知靈佑一腳踢倒淨瓶,便跑出去了。踢倒淨瓶,是否定它的存在,表達了佛家空無的豐要思想。百丈於是讚賞地說:“第一座輸卻山子(靈佑)了。”於是靈佑就前往住持溈山,後來他開啟了溈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