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是佛餐之典
臘八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每逢農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就開始熬製含有多種豆類、果仁的甜粥。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據《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定為“臘日”。隨後人們就逐漸慣於稱其為“臘八”。那麼在這天食用粥品的習慣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佛教傳入我國後,當時的許多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於農曆十二月初八開悟得道的,於是就將這天定為佛教節日,也就是臘八節。並效仿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在臘八這日中用米、果、豆等原料熬製成粥以舉行法會,紀念佛陀成道。《百丈清規》中記載:“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稱道之辰,率比丘眾,嚴戒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神供養。”《月令廣義》對此雲曰:“宋元臘八日,都城諸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以諸果品、五穀煮製,謂之臘八粥。”
由此可見,臘八節原本是一個佛教節日,僧侶們在這天飲用的粥混摻五穀雜糧和各色幹果,稱為“七寶五味粥”,由於此粥乃臘八之日食用,因此後來逐漸演變為“臘八粥”的稱謂。之所以摻雜這許多糧果,是因為百姓日常施舍的食物品種繁多,花樣豐富,米、麵、花生、棗等無不網羅其中。因此寺院在臘八節中即將各色雜糧幹果一並熬製成粥,一方麵在於敬供佛祖,一方麵施與百姓以救濟貧苦,同時以表回敬之意,故人們又將臘八粥稱作“福壽粥”、“福德粥”、“佛粥”。隨後這一習俗逐漸流傳開來,並不僅僅作為佛教的節日,而成為老百姓們年終歡喜的一個節日。並且在其後的歲月中,官府也往往借寺廟開設粥廠,大鍋煮臘八粥,遠在十裏之外的人都可聞見香味,並且還請來僧人、喇嘛誦經,以驅除邪魔,佑護平安,然後將粥於眾分食,以示撫恤,救濟貧苦百姓。而皇帝於這一天內也要向文武群臣賜粥同飲,皇後則要向後宮的妃嬪、宮女賜粥。
而到了明朝時期,臘月初八食用臘八粥的風氣更盛。由於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出家為僧,對佛家大為崇尚,故在他的推動下這一時期臘八粥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普及,並且食材更加豐富,製作更加精致。
綜上所述,臘八粥是佛教與中華傳統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其不僅味道可口,而且意寓了民間百姓對來年的美好希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