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佛餐的飲食專利(1 / 1)

豆腐是佛餐的飲食專利

豆腐是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豆製品,其味道鮮美,質地軟嫩,無論單獨製作還是與其他材料共同混合製作的菜品都具有獨特的美味,並且調理方法豐富,程序簡便,且富有多種營養,深受人們的喜愛。豆腐是佛餐中常用的原料之一,無論是民間佛餐、宮廷佛餐,還是佛家佛餐都對豆腐多有青睞。很多人也許都不知道,其實豆腐“係出名門”,其原本就應該屬於佛家的一項飲食“專利”。

豆腐的產生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那時我國就已經掌握了製作技術。據分析,發明豆腐的人是漢代淮南王劉安,《本草綱目》曰:“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劉安潛心修煉,與當時諸多僧道的來往都非常密切。其常年堅持佛餐,並與陪伴他的僧道對佛餐進行了一些研究,經過悉心研製之後最終發明出了豆腐,從而日後被廣泛用於製作各種美食。現在佛餐中豆腐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可以說劉安為佛餐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極負盛名的豆腐坊——淮南堂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如此命名的。

鑒真東渡日本更將此作為一項專有技術帶到日本,在當地受到了極大歡迎和推崇,現在的日本豆腐料理別具風味,花樣繁多。而日本於1963年舉行的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的現場,還可見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人士拿著寫有“唐傳豆腐幹,淮南堂製”字樣的布袋。豆腐不僅流行於國外,國內也有多種“著名”的豆腐,其中八公山豆腐的名聲最為響亮。據傳劉安後來就是在八公山修煉成仙的。而八公山的豆腐是以八公群山中的泉水磨製而成,具有軟滑柔嫩、潔白細膩的特點,其味道鮮美,老少皆宜。

自從豆腐被發明以來,就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在起源地——佛家中更是備受垂青,多道名菜都是用豆腐製作而成,如達摩豆腐、文思豆腐等。文思和尚是乾隆年間揚州天寧寺的一位名僧,擅長製作各色豆腐菜式,尤其以嫩豆腐、金針菇、木耳等製作的豆腐湯最為有名,其味道異常鮮美,備受信眾的歡迎。乾隆皇帝也對此菜大加褒賞,並以文思和尚的名字命名,後引入宮廷,成為一道名菜。

另外,佛家對於豆腐的稱謂也別具特色,其將豆腐喚做“蓮花豆腐”,故豆腐羹就被稱為“南海金蓮”或“芙蓉出水”,發菜豆腐湯則稱作“白壁青絲”。這樣一來,僅聞其名就已經心生美好,不僅滿足了味覺享受,還增添了幾分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