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棄藥物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二)(1 / 3)

《黃帝內經》裏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裏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裏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促使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按摩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血液黏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髒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按摩還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疲勞感消失,對保護身體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吃吃喝喝來保健——食療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身體,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

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讓病人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肥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係統地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

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更全麵的發展。

《黃帝內經》裏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裏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裏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促使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按摩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血液黏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髒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按摩還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疲勞感消失,對保護身體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吃吃喝喝來保健——食療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身體,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

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讓病人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肥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係統地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

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更全麵的發展。

“蒸”取早日康複——熏蒸療法

熏蒸療法屬於中醫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選苗族民間中草藥,用煮沸後產生的氣霧進行熏蒸,借藥力熱力直接作用於所熏部位,達到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溫通血脈、祛毒殺菌、止癢、清潔傷口、消腫止痛的效果,最後達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熏蒸療法曆史久遠。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熏洗方8首。《黃帝內經》記載了用椒、薑、桂和酒煮熏治療關節腫脹、疼痛、伸展不利等痹證。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有硫黃熏治肛門,苦參熏洗咽喉等治法。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記有6味熏衣香方,以香身辟惡。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有許多熏蒸療法,涉及內、外、婦、兒、眼、骨傷諸科。如“治蟲齒方”介紹熏法治療齲齒牙痛。宋代《太平聖惠方》載有熏洗方劑163首。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張子和,則把熏、蒸列為汗法的一種,指出“亦有熏漬而為汗者”。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多處記載有用熏蒸法治療諸疾。張景嶽則用“嗽煙筒”吸藥煙治療寒嗽。迄至清代,熏蒸療法日臻完善。特別是吳尚先的《理瀹駢文》與趙學敏的《串雅》尤為突出,前者記載熏法達50多處,後者立有“熏法門”、“蒸法門”專篇,並稱“治外以針刺蒸灸勝”,對熏蒸熨法做了諸多介紹,切合臨床實際。由於中藥熏蒸療法簡便有效,用途廣泛,故時至今日仍被大量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