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黃芪、蘇子和火麻仁打碎,加水適量,煎煮5~10分鍾,取藥汁備用,入粳米,以藥汁煮粥。
【功效】益氣潤腸。
3.桑葚地黃蜜膏
【原料】桑葚500克,生地黃200克,蜂蜜適量。
【做法】桑葚、生地加水適量同煎煮。每30分鍾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2次。合並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濃縮至較黏稠時,加蜂蜜1倍,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
【功效】養陰清熱,潤腸通便。
【用法】每日2次,每次1湯匙;以沸水衝化。
第五節 鼻炎患者的自然療法
鼻炎的主要症狀及原因
慢性鼻炎是因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或職業環境等引起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包括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兩種。前者臨床表現為鼻塞,多呈交替性和間歇性,多涕,常為黏液性涕。後者的臨床表現為鼻塞嚴重,多為持續性,鼻涕不多,較黏稠,不易擤出等。病變遷延不愈,可影響到嗅覺功能。
本病屬中醫的“鼻淵”、“鼻鼽”、“鼻槁”等病症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素體肺脾氣虛,衛外不固,加之調攝不慎,反複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內外相合而成。病久疾病深入於裏,絡脈不通,氣滯血瘀,鼻竅窒塞,頑固難愈。臨床辨證主要分為風寒、風熱和氣滯血瘀三個證型。
1.風寒型:鼻流清涕,鼻塞時作時止,時輕時重,遇寒加重,頭漲不適,麵色無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2.風熱型:鼻甲色紅,鼻流黃涕,鼻內幹燥、疼痛,咽癢時咳,舌紅苔少或薄黃,脈細數。
3.氣滯血瘀型:鼻甲腫脹,色呈暗紅,鼻流濁涕,鼻塞持續,嗅覺遲鈍,伴頭漲刺痛,聽力減退,舌質暗紅,脈弦澀。
鼻炎的危害
鼻炎時常被人誤解為感冒,容易忽視治療。鼻炎對身體的危害極大,它可引起頭疼,頭暈腦漲,失眠健忘,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降低、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為病灶,引起周圍組織發炎,尤其是眼病,如中心性視網膜炎等。
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如果鼻炎的主要症狀較輕,不妨試試以下方法來緩解甚至消除上述症狀(請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借助自然力量輕鬆遠離鼻炎
一、哼綿羊音
國外研究者發現哼綿羊音比一般吐氣,氣流流動更快。此外,哼綿羊音時氧化亞氮排放量的極限值是普通呼吸時的15倍。大量氧化亞氮的排出,使氣流在鼻子兩側快速流動,可有效緩解鼻塞帶來的不適,進而可以降低鼻竇炎的發病率。如果讀者朋友覺得哼綿羊音有難度,試試哼你喜歡的歌曲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二、冷水洗鼻
早晨用冷水洗臉,不僅有助於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還有助於鼻炎患者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同時,用冷水洗臉可使鼻腔血管收縮,減少腺體的分泌,可使鼻腔堵塞症狀緩解,有助於鍛煉鼻腔黏膜內血管對冷空氣的反應能力。
三、藥枕治鼻炎
鼻炎藥枕一般組方:蒼耳子、辛夷花、細辛、桑葉、菊花、薄荷、荊芥、防風、蟬衣、桂枝、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等各30克,冰片20克。具體製作,請遵醫囑。
四、穴位按摩
經常用中指指腹搓熱後摩擦鼻兩側,由攢竹穴至迎香穴擦鼻30次,再在迎香穴上輕輕按揉5~10分鍾。
五、熏蒸法
用食醋熏蒸口鼻。將適量食醋倒進微波爐專用的平底碗內加熱,然後將熱氣騰騰的食醋對著口鼻進行熏蒸。幾分鍾後,便能感覺鼻子通暢,輕鬆很多。平時,有鼻炎的上班族隨身用一個敞口小瓶帶一些食醋,到單位時,將裝有食醋的小瓶子放在盛滿熱水的茶杯裏熱幾分鍾,然後就可以打開瓶蓋對著口鼻熏蒸。這個辦法雖然不能完全治好鼻炎,但可以有效緩解鼻炎症狀,能減輕患者的痛苦。
六、飲食療法
1.辛夷蘇葉茶
【原料】辛夷花6克,蘇葉9克,薑、蔥各適量。
【做法】上二味共製成粗末,用紗布包好,以沸水衝泡。
【用法】每日1劑,代茶頻飲。
【功效】疏散風寒,宣通鼻竅。
2.桑菊杏仁粥
【原料】桑葉9克,菊花6克;甜杏仁9克,粳米60克。
【做法】前二味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加甜杏仁、粳米煮粥。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通竅。
3.桃仁鱖魚
【原料】桃仁6克,澤瀉10克,鱖魚100克。
【做法】鱖魚去鱗、鰓、內髒,與桃仁、澤瀉一起,加入蔥、薑等佐料,一同燉熟。
【功效】活血化瘀,除濕通竅。
第六節 肩周炎患者的自然療法
肩周炎的主要症狀及原因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素。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治療不當等。
肩外原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麵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