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讓孩子不做“藥物中毒”的一代(一)(3 / 3)

新鮮無花果葉10片,洗淨,加明礬水2000毫升,煎煮至1500毫升,去渣後將其倒入腳盆內,趁熱熏洗患兒雙足湧泉穴,待溫度適中時,將其雙腳浸泡於盆內,注意藥液應漫過腳背。每次15分鍾,每日早晚各治療1次。治療中應防止燙傷。

三、推拿療法

1.推拇指,健脾胃;推食指,補大腸。患兒正坐或仰臥,推拿者用示指、中指夾住小兒拇指,在拇指末節的螺紋麵處進行環行推摩約300次。推動時,著力麵呈螺旋形,速度要慢而均勻。之後,從患兒食指尖沿其食指靠近拇指一側向食指根直線推動約200次。

2.逆時針摩腹部;拇指揉足三裏。推拿者用手掌或四指在患兒整個腹部做逆時針方向的回旋按摩5分鍾。動作應和緩輕柔。之後,一手扶住患兒小腿下部,一手用拇指端按揉足三裏穴1分鍾。足三裏穴位於髕骨下緣3寸(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橫度)處。

3.揉龜尾,捏脊背;向上移,莫嫌累。患兒俯臥,推拿者用一手中指指端著力,沿尾椎骨端斜向上方向揉200次。動作柔和,避開肛門。之後,捏拿患兒脊背部皮膚,從龜尾(臀部尾椎骨處)向上沿脊柱中線直捏到頸部,邊捏邊向上移動,每捏拿3次再向上提捏一次,重複操作10遍。動作要連貫,用力要均勻,不可擰轉。這裏特別要提醒患兒家長,為了保證對症治療,家長第一次給寶寶推拿治腹瀉,建議在推拿科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四、飲食療法

1.傷食型:

炒米粥

【原料】粳米50克。

【做法】將粳米放入鐵鍋中幹炒至有香味溢出時加水適量,燒湯服。

【功效】適用於秋季腹瀉伴有消化不良患兒。表現為腹脹、腹痛,泄前哭吵,大便酸臭有不消化的奶塊,食欲不好,有口臭。

2.風寒型:

薑茶飲

【原料】生薑10克,綠茶3克,紅糖少許。

【做法】取生薑、綠茶,加水150毫升,煮沸,加適量紅糖,飲用。

【功效】適用於秋季腹瀉的早期。表現為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味少,伴有腸鳴腹痛。

3.濕熱型:

烏梅車前草湯

【原料】烏梅10隻,車前草30克,紅糖適量。

【做法】取烏梅、車前草,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代茶飲。

【功效】適用於濕熱型腹瀉。表現為大便呈蛋花湯樣,有少量黏液,伴有發熱,口幹,尿深黃而少。

4.脾虛型:

山藥蛋黃粥

【原料】山藥500克,雞蛋2個。

【做法】取山藥500克去皮、搗碎,加適量水,先用武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煮10分鍾,調入雞蛋黃2隻,再煮3分鍾即可。分數次食用。

【功效】適用於秋季腹瀉後期或久瀉不愈者。表現為腹瀉久而不愈,大便稀薄,帶有白色奶塊,食欲減退,消瘦乏力。

第四節 積食的自然療法

積食的主要症狀及原因

積食是因小兒喂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症。臨床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征。積食又稱積滯。與西醫學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夏秋季節,暑濕易於困遏脾氣,發病率較高。小兒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以嬰幼兒多見。常在感冒、泄瀉、疳證中合並出現。脾胃虛弱,先天不足以的嬰幼兒容易反複發病。

積食的危害

少數患兒積食日久,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受損,導致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障礙。

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如果積食的主要症狀較輕,不妨試試以下方法來緩解甚至消除上述症狀(請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借助自然力量輕鬆遠離積食

一、敷臍療法

1.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共研細末。填入臍中,外蓋油布或油紙,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於積食較重之實證。2.炒大黃30克,芒硝20克,研粗末。混合裝入布袋,外敷患兒臍腹部。用於積食腹脹腹痛便秘者。

二、熱熨法

酒糟100克,入鍋內炒熱,分2次裝袋,交替放腹部熱熨,每日1次,每次2~3小時。用於脾虛夾積者。

三、推拿療法

推揉板門100次,清大腸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陰陽50次,摩腹2分鍾,揉按足三裏100次,推七節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食內積者,加掐四縫10次,拿肚角3~5次。脾虛夾積者,加補脾土100次,運水入土100次。

四、飲食療法

1.胡蘿卜玉米粥

【原料】玉米100克,胡蘿卜3~5克。

【做法】先將玉米煮1個小時,後將胡蘿卜洗淨切片放入再煮,待蘿卜熟後即可。空腹服,每日2次。

【功效】消食化滯,健脾止痢。適用於小兒消化不良、積食腹痛、久泄久痢。

2.小米淮山藥

【原料】淮山藥45克(鮮者約100克)、小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淨搗碎或切片,與小米同煮為粥,熟後加適量白糖調勻。空腹食用。

【功效】適用於小兒脾胃素虛、消化不良、不思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