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自然力量輕鬆遠離汗證
一、拔罐加艾灸
選穴:神闕、湧泉、大椎、肺俞、膏肓、脾俞。患兒先取俯臥位暴露背腰部,術者左手將打火機的火焰開至最大於右手所持的罐口適宜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後迅速將罐拔於患兒的大椎、肺俞、膏肓、脾俞上,留罐各3~5分鍾。起罐後令患兒翻身至仰臥位,術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持灸用艾條將點燃端對準神闕、湧泉處,艾條點燃端與施灸局部皮膚的距離以5~15厘米為佳,以局部溫熱但不致燙傷為度施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5分鍾,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二、推拿療法
【心脾積熱】
自汗或盜汗,以頭及四肢為主,汗黃,酸臭,口氣臭穢,煩躁,睡覺不安,大便幹結,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應清熱瀉火,生津止汗。
1.清心經:心經穴位於中指末節螺紋麵。操作時,由指根推向指尖100~300次。具有清熱退火之功效。心主汗,清心經能清熱止汗。
2.清板門:板門穴位於手掌大魚際平麵。操作時,由腕橫紋推向拇指指根,約50次。能清陽明經熱。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熱內盛則易汗出,陽明熱退,汗即止。
3.通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神門至少海一線。操作時,自肘橫紋推向腕橫紋100~300次。具有通腑泄熱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髒腑鬱熱積滯。
【表虛不固】以自汗為主,兼有盜汗,出汗遍及全身,動則更甚,麵色少華,食少,四肢欠溫,平常反複感冒,舌淡少苔,脈細弱。治療應固表斂汗。
1.清肺經:肺經穴位於無名指末節螺紋麵。操作時,由指根推向指尖100~300次。具有固表實衛,收攝止汗之功效。
2.運太陽: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操作時,術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具有疏風解表,調和陰陽之功效,能啟腠理津關,調整人體汗液。3.揉腎頂:腎頂穴位於小指頂端。操作時,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收斂元氣,固表止汗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病症。
4.擦風池:風池穴位於後發際下大筋外側凹陷處。操作時,來回擦此穴50次。能益氣固表,預防感冒,醒腦明目,具保健之功。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煩躁,形體消瘦,口渴喜飲,舌紅少苔或花剝苔,脈細數,指紋紫滯。治療應養陰清熱。
1.揉二馬:二馬穴位於手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節後凹陷中。操作時,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陰補腎,順氣散結之功效。能滋陰潛陽,使腎水上滋於心。此法為交通心腎,調和陰陽之常法,並能利尿通淋,使水從小便而出。
2.擦湧泉:湧泉穴位於足掌心前1br3與後2br3交界處凹陷中。操作時,術者以拇指螺紋麵著力,來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陰退熱之功效,能引火歸元,使亢陽得以潛製。
3.運內勞宮:內勞宮位於手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中點。操作時,術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運,經掌小橫紋、小天心至內勞宮止,運10~30次。能清心、腎兩經虛熱。
三、飲食療法
【氣虛出汗】以自汗為主。臨床表現為麵色蒼白,動則汗出,體虛易感冒,舌淡苔白。治宜益氣斂汗。
1.糯米小麥粥:糯米、小麥各等份,煮粥,加紅糖適量,每日晨起空腹服。
2.黃芪小麥粥:小麥50克,黃芪20克,紅糖適量。加水煮粥,做早點飲用。
3.黃芪紅棗湯:黃芪15克,紅棗20枚,加水適量,文火煎1小時。食棗喝湯,每日分2~3次服。
4.羊肚湯:浮小麥或糯米50克,羊肚1個,紅棗5枚。羊肚洗淨去汙,小麥或糯米用清水洗淨浸透,同紅棗裝入羊肚中,放大碗裏,隔水蒸至肚熟透為止,待涼,用少許油、醬油調味,每日食2次。
5.核桃蓮子山藥羹:核桃仁300克,蓮子300克,黑豆150克,山藥粉150克,分別研壓成粉後均勻混合,加入米粉適量,每次1~2匙入牛奶或稀飯中煮熟成羹,每日2次。
【營衛不和】主要表現為自汗。平素怕冷怕風,易打噴嚏,晨起尤甚,有時半邊肢體汗出或伴肢體欠溫,舌淡苔薄而少。治宜調和營衛。
1.黃芪牡蠣飲:生牡蠣20克,小麥50克,紅棗5枚,黃芪15克。生牡蠣入水先煎20分鍾,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煎20分鍾,去渣,溫服。
2.棗薑湯:紅棗500克,焙幹去核,生薑500克,切片,炒甘草和炒食鹽各60克。四種藥物共為細末,每日晨起空腹服6~10克,可用開水衝調服。
3.小麥紅棗桂圓飲:炒小麥30克,紅棗5枚,桂圓10克,水煎20分鍾,頻服。
4.紅棗大米粥:紅棗、大米各適量,共煮為粥,常食。
【陰虛出汗】表現以盜汗為主,常伴午後潮熱,兩顴潮紅,或手足心熱,虛煩難眠,或咽幹音啞。舌質嫩紅,舌苔薄少。治宜斂陰止汗。
1.百合蜂蜜飲:百合(鮮者為好)100克,蜂蜜100克,隔水共蒸1小時後晾涼。每日早晚各服1匙,開水衝服。或百合煮稀飯,吃時加蜂蜜。2.黑麥煎:黑豆、浮小麥各30克,水煎,加適量冰糖,每日分2~3次服。3.複方浮小麥飲:糯稻根50克,浮小麥50克,麥冬12克,地骨皮9克,加水2碗,共煎至1碗,去渣,加紅糖適量,每日分2~3次服。
第七節 哮喘的自然療法
哮喘的主要症狀及原因
典型體征是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嚴重患兒可出現呼吸淺快、發紺、三凹征,兩肺廣泛哮鳴音。如呼吸音遙遠或聽不到哮鳴音,則提示氣道嚴重阻塞,應引起足夠重視。哮喘病因複雜,危險因素很多,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致發病。本病多為多基因遺傳性疾病,約20%病人有家族史。多數患者有嬰兒濕疹、過敏性鼻炎或食物(藥物)過敏史;部分患兒伴有輕度免疫缺陷,如IgG亞類缺陷病、補體活性低下等。發病常與環境因素(過敏原吸入、感染、環境汙染、香煙暴露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