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爸爸問:“你想要什麼樣的禮物,為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呀?”
②大剛摸了摸後腦勺,認真地說:“我們班辦了一個圖書角,有很多同學都把自己的書捐了出來,可是教室裏沒有書架,書擺得那(哪)都是……您就送我一個書架吧,這樣就不會到處亂放了,教室也顯得幹淨了。”爸爸答應了。
③第二天(六一節那天),爸爸買了一個④非常精致的書架送到大剛的班級。老師介紹完事情的經過後,號召大家向大剛學習。大家用熱烈的掌聲向大剛表示感謝。
①畫線部分應該刪去。注意:語言描寫越簡潔越好!
②動作描寫,好。這樣加入人物的動作描寫,比直接寫“大剛說”要好得多;注意:“那”是指示代詞,“哪”是疑問代詞,讀音不同,用法也不一樣,要注意這兩個詞的用法。另外,大剛的話有些囉唆了,畫線部分也不夠通順,應該去掉。
③這裏用“第二天”不妥,應該改為“六一節那天”。前麵交代是“六一節快到了”,而且大剛還說“我想在六一節那天用您送給我的禮物為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情,留個紀念”。顯然,大剛與爸爸對話的時間不一定是六一節的前一天,所以,應該去掉畫線部分,加上括號內的文字。
④用“非常精致”來修飾書架,就不如用顏色或大小來描寫一下書架好,因為“描寫”能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會顯得更真實、更具體。⑤過一段時間,也有很多同學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書,為班級做有益的事。⑤結尾要表達“大剛的行動”所起的作用,這樣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作者沒有表達充分。改成:“在大剛的影響下,許多同學都主動為班級做好事,班級裏先後出現了‘小藥箱’、‘針錢包’、‘文具袋’等,還成立了‘愛心小分隊’呢。現在,班裏的同學人人都爭著做好事。”這樣會更好些。當然,結尾的內容應該與前文的內容相呼應。隻要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就是好的結尾。
指導老師劉忠學
這是一篇敘事作文,同學們首先應該明確:寫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寫好這類作文最起碼的要求。本文做到了這一點。大家知道,能否“抓住重點”,是敘事作文成敗的關鍵。本文把較多的筆墨用在“買禮物”之前的父子對話上了,而“怎樣買的禮物”以及大剛是如何用這個禮物“為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情”的過程卻一筆帶過了。這樣,就沒能做到“詳略得當”。
此外,本文的文字量也顯得不足。雖然字數不是衡量文章好壞的標準,但是,作為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平時作文應該寫到五六百字(如果確實把文章要表達的意思表達清楚了,三百多字也不是不可以)。這篇習作是老師從作文班的課堂訓練中選出來的,應該說,小作者在短時間內一次成文完成此作,還是比較成功的。
祝本文小作者和小讀者們不斷進步,人人都寫出好的文章來!
難忘的人
黑龍江省阿城市勝利小學高博
①在我心裏有許多讓我難忘的人,有老師,有媽媽,有爸爸……其中讓我最擔心(難忘)的人那還是我那慈祥的奶奶。
②記得有一次,早上(記得有一天早上),我起床一看,才5點10分,平時,我這個“小覺迷”還沒起來呢。再看奶奶,她正在廚房裏做飯呢!這麼早就起來做飯,這都是為了我。③自從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合唱隊,我是合唱隊的小歌迷,我每天都要早來(早早來到學校)。可是我懶,大家都叫我“小懶蟲”。④(每天早上奶奶做好飯後,還得叫我。)我參加合唱隊後,奶奶整個人都變了。她天天為我起早做飯,貪黑到學校接我。以前,奶奶為我的學習成績擔心,現在,又起早貪黑地照顧我,可我卻不懂情理,還怨恨奶奶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