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致殘率及死亡率很高的一種腦血管病。飲食是否合理與腦中風的發病率有很大關係。科研人員指出:老年人堅持食用低鹽和高蛋白的飲食,可以預防因腦中風而造成死亡。
腦中風的發生有一個相當長的逐漸演變過程,常見的病因之一是由於長期患高血壓病。據統計,日常飲食攝入鹽分量高的地區高血壓和腦中風的發病率也高。據美國有關的資料表明:
每天吃15克食鹽,高血壓發病率為10%;如果每天食鹽量增加2倍,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將增加2倍。而且試驗證明:尿中排出的鈉量與血壓呈正相關。
據相關研究,血漿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高時有預防腦中風的作用。高蛋白預防腦中風的原理可能是直接通過神經中樞調整而降低血壓,增加鈉鹽從尿中排出,以及通過改善血管壁的彈性和通透性來實現的。
目前,國際上認為在飲食中降低鹽的攝入量是一項簡便有效的防治高血壓措施。經觀察,在減低鹽分後,即使不吃降壓藥也有約1br3的患者血壓有所下降。
另外通過人群調查表明,經常食用魚肉的漁民,高血壓和腦中風的發病率比普通飲食的山區居民低,前者24小時排鈉量也高於後者。因此,患有高血壓病的中、老年人,一方麵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鍛煉和積極的治療,另一方麵在飲食習慣上應以低鹽和優質蛋白為宜。
人們每天吃的食物中天然鹽分含量2~3克。以100克為單位計算,米、麵、水果、蔬菜含鹽約0.05克;饅頭、烙餅、麵包、餅幹、方便麵為0.05~1.5克;肉類、生魚約為0.18克,其熟肉製品則為1.5~2.5克;炒堅果如花生、瓜子類約為0.5克;豆製品為1.5~3克;鹹菜類約為16克。此外,食物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含鈉成分,如味精(穀氨酸鈉、核苷酸鈉)、中和劑(碳酸鈉)、甜味劑(糖精鈉)、疏鬆劑(碳酸氫鈉)、發色劑(硝酸鈉)、防腐劑(苯甲酸鈉)等。
實際上,大部分人不需要在食物中加食鹽和醬油(含鹽量約為18%),就可以可滿足生理需要了。我們在烹調時加入的鹽,功能僅是調味、刺激食欲,以助人體攝入足夠的各類營養。
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每人每天隻能再加2~3克鹽(包括鹽、醬油、醬、鹹菜等所含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