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症的常用食療方宜知(1 / 2)

[製作]天麻浸軟切片,同豬腦加水共煮1小時,食鹽調味即可。

[服法]肉、湯、藥俱食。

[功效]祛風止痛,滋養通脈。適用於頭風疼痛之症。現多用於神經性偏頭痛、肝陰虛型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腦血管意外所致半身不遂等症。

(9)天麻燜雞塊

[原料]母雞1隻(約重1500克),天麻15克,水發冬菇50克,雞湯500毫升,調料適量。

[製作]將天麻洗淨,切薄片,放碗內,上屜蒸10分鍾取出;雞去骨,切成3厘米見方塊,用油氽一下,撈出備用。將蔥、薑用油煸出香味,加入雞湯和調料,倒入雞塊,文火燜40分鍾;入天麻片,5分鍾後澱粉勾芡,淋上雞油即可。

[服法]佐餐食。

[功效]平肝熄風,養血安神。適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風寒濕痹之肢體麻木、酸痛,中風癱瘓等症。

(10)黃芪燉南蛇肉

[原料]黃芪60克,南蛇肉200克,生薑3片。

[製作]將蛇肉洗淨,與黃芪、生薑共燉湯,加油、鹽調味即可。

[服法]飲湯食肉。

[功效]益氣通絡。適用於氣虛血淤、脈絡閉阻、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語言不利、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

(11)地龍桃花餅

[原料]幹地龍30克,紅花、赤芍、桃仁各20克,當歸50克,黃芪100克,川芎10克,玉米粉400克,麵粉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將幹地龍以酒浸去腥味,烘幹研粉;紅花、赤芍、當歸、黃芪、川芎水煎2次,取汁備用。再將玉米粉、麵粉、地龍粉、白糖混勻,用藥汁調,製餅20個;桃仁去皮尖,打碎,略炒,勻放於餅上,入籠蒸熟(或烘箱烤熟)。

[服法]當主食食用。

[功效]益氣活血,化淤通絡。適用於中風後遺症,氣虛血淤、脈絡淤阻而見偏枯不用、肢體痿軟無力、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細而澀等症。

(12)荊芥粥

[原料]粳米50克,荊芥穗、薄荷、豆豉各30克。

[製作]先將豆豉、荊芥穗、薄荷洗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煎煮15分鍾,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淘淨,同藥汁一起放入鍋內,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

[服法]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

[功效]散風,理血,通絡。尤其對於口眼歪斜、語言蹇澀等症療效較好。

[禁忌]表虛自汗者忌食。

(13)荊芥粟米粥

[原料]荊芥穗、薄荷葉各50克,豆豉、粟米各150克。

[製作]先煮荊芥穗、薄荷葉、豆豉,去渣取汁備用。再將粟米加入藥汁內,加適量清水,煮成粥即可。

[服法]每日1次,空腹食。

[功效]益腎祛風。可輔治中風之言語蹇澀、精神昏聵、口眼歪斜等症。

(14)枸杞羊腎粥

[原料]枸杞子30克,羊腎1個,羊肉50克,粳米50克,蔥、五香粉適量。

[製作]天麻浸軟切片,同豬腦加水共煮1小時,食鹽調味即可。

[服法]肉、湯、藥俱食。

[功效]祛風止痛,滋養通脈。適用於頭風疼痛之症。現多用於神經性偏頭痛、肝陰虛型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腦血管意外所致半身不遂等症。

(9)天麻燜雞塊

[原料]母雞1隻(約重1500克),天麻15克,水發冬菇50克,雞湯500毫升,調料適量。

[製作]將天麻洗淨,切薄片,放碗內,上屜蒸10分鍾取出;雞去骨,切成3厘米見方塊,用油氽一下,撈出備用。將蔥、薑用油煸出香味,加入雞湯和調料,倒入雞塊,文火燜40分鍾;入天麻片,5分鍾後澱粉勾芡,淋上雞油即可。

[服法]佐餐食。

[功效]平肝熄風,養血安神。適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風寒濕痹之肢體麻木、酸痛,中風癱瘓等症。

(10)黃芪燉南蛇肉

[原料]黃芪60克,南蛇肉200克,生薑3片。

[製作]將蛇肉洗淨,與黃芪、生薑共燉湯,加油、鹽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