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1 / 3)

這並未摧折王陽明喜歡鑽研的心,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忘到腦後,又一頭鑽到了道教的養生術裏。

父親王華再次吹胡子瞪眼,母親嚴肅地站在了王陽明麵前。王陽明隻好乖乖地將關於養生術的書籍束之高閣,但隻要父母不注意,他就會像做賊一樣偷偷地閱讀。好在他很快就從養生術中走了出來,又開始舞槍弄棒。

王華看著這個孩子,唉聲歎氣。唯一支持王陽明“為所欲為”的隻有他的爺爺王天敘。這是位和藹的老人,飽讀詩書思想開放,允許年輕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正是在王天敘的保護下,王陽明才充實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隨著年紀的增長,王陽明的心越來越野,越來越讓當時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高中狀元在北京獲取官職。十一歲的王陽明和爺爺王天敘從浙江餘姚前往北京。途經鎮江時,王天敘被他在鎮江的詩友挽留,一行人遊覽金山寺。

遊玩進入高潮時,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當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時,王陽明已揮筆而就,這首詩是這樣的:“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天敘揚揚得意地把孫子的詩傳給眾人看,這些詩友們嘖嘖稱奇。但有幾人打翻了醋壇子,議論說,這樣的詩歌怎麼可能是一個孩子所作,必是王天敘代作,以顯示他孫子的超人才華。王天敘顯然聽到了這樣的議論,為了證明他孫子的確有超人的才華,就讓他們給王陽明命題。

有人就指著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點說:“作一首如何?”

王陽明毫不謙虛,點頭。

有人要拿筆墨紙硯給王陽明,王陽明拒絕說:“不必。”還未等那人反應過來,他已脫口而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對詩歌稍有欣賞力的人就能發現,這首詩語言雖然清新平凡,卻呈現了一種非凡的藝術觀念,它的美幾乎是渾然天成。

即使那些醋壇子也不得不發自肺腑地稱讚,這真是一首好詩。可王陽明卻發出一聲青澀的冷笑,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

眾人大驚。這些人一致認為,王陽明要麼是在玩清高,要麼就是瘋了,文章怎麼是小事?在大明帝國,文章是能獲取高官厚祿的頭等大事,作為知識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陽明心中的大事還能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在一年後有了答案。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笑笑,又思考了一會兒,才做出他自認為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這在當時的確是標準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發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樣,明帝國的知識分子們當然是以讀朱熹理學,通過八股考試,進入仕途為畢生理想。

這並未摧折王陽明喜歡鑽研的心,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忘到腦後,又一頭鑽到了道教的養生術裏。

父親王華再次吹胡子瞪眼,母親嚴肅地站在了王陽明麵前。王陽明隻好乖乖地將關於養生術的書籍束之高閣,但隻要父母不注意,他就會像做賊一樣偷偷地閱讀。好在他很快就從養生術中走了出來,又開始舞槍弄棒。

王華看著這個孩子,唉聲歎氣。唯一支持王陽明“為所欲為”的隻有他的爺爺王天敘。這是位和藹的老人,飽讀詩書思想開放,允許年輕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正是在王天敘的保護下,王陽明才充實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隨著年紀的增長,王陽明的心越來越野,越來越讓當時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高中狀元在北京獲取官職。十一歲的王陽明和爺爺王天敘從浙江餘姚前往北京。途經鎮江時,王天敘被他在鎮江的詩友挽留,一行人遊覽金山寺。

遊玩進入高潮時,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當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時,王陽明已揮筆而就,這首詩是這樣的:“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天敘揚揚得意地把孫子的詩傳給眾人看,這些詩友們嘖嘖稱奇。但有幾人打翻了醋壇子,議論說,這樣的詩歌怎麼可能是一個孩子所作,必是王天敘代作,以顯示他孫子的超人才華。王天敘顯然聽到了這樣的議論,為了證明他孫子的確有超人的才華,就讓他們給王陽明命題。

有人就指著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點說:“作一首如何?”

王陽明毫不謙虛,點頭。

有人要拿筆墨紙硯給王陽明,王陽明拒絕說:“不必。”還未等那人反應過來,他已脫口而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對詩歌稍有欣賞力的人就能發現,這首詩語言雖然清新平凡,卻呈現了一種非凡的藝術觀念,它的美幾乎是渾然天成。

即使那些醋壇子也不得不發自肺腑地稱讚,這真是一首好詩。可王陽明卻發出一聲青澀的冷笑,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

眾人大驚。這些人一致認為,王陽明要麼是在玩清高,要麼就是瘋了,文章怎麼是小事?在大明帝國,文章是能獲取高官厚祿的頭等大事,作為知識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陽明心中的大事還能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在一年後有了答案。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笑笑,又思考了一會兒,才做出他自認為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這在當時的確是標準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發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樣,明帝國的知識分子們當然是以讀朱熹理學,通過八股考試,進入仕途為畢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