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青春期的少女,以月經量過多較為常見

●主要原因是主管女性月經內分泌的下丘腦-垂體-卵巢係統的功能尚未完善。

●開始產生的月經常是無排卵(沒有成熟卵子排除的)月經,不伴有痛經,月經周期紊亂,時間長短不一,長的可達數月。

●子宮內膜隻能處於增殖期而不能達到完全的分泌期,致使子宮內膜脫落不完全,影響了子宮的收縮,造成經血過多。

⑤經血顏色

●正常的經血是暗紅色的。血裏混有脫落的子宮內膜小碎片、宮頸黏液、陰道上皮細胞,沒有血凝塊。

●如果經血淡如水,僅有點粉紅色或發黑發紫,是不正常的。

●如果月經血完全是凝血塊,也不正常,可能是其他部位另有出血。應及早就醫,查找原因提早治療。

68.什麼原因會引起月經量過多或者過少

月經過多

正常的月經量為20~60毫升,出血超過80毫升為月經量過多。月經量過多可由全身和局部因素引起。

①局部因素

●常見的有子宮肌瘤特別是子宮黏膜下肌瘤,即使較小,也會引起月經量過多。

●其次是子宮腺肌症和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量往往較多。

②全身因素

主要是肌體處於高雌激素狀態時,引起單純性的月經量過多。

③其他原因

●血液病,像血小板減少、凝血機製不良等出血性疾病。

●肝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血管脆性增大、凝血不良等疾病。

●分娩後或流產後的第一次月經量可能偏多。

●使用激素、抗凝血藥物等也會造成一次性月經量過多。

隻要是月經量多,都會造成慢性失血性貧血,必須查出原因,盡快治療。

月經量過少

行經期少於兩天,或一次月經出血量少於30毫升稱為月經量過少。凡使子宮內膜受損的疾病都會造成月經量少。

●最常見的原因是子宮內膜結核。由於結核杆菌能侵蝕、破壞子宮內膜,可使月經量逐漸變少,嚴重的可發生閉經。

●宮腔積膿,炎症破壞子宮內膜愈合後可形成疤痕,子宮內膜麵積減少而使月經量少。

●宮腔內操作如行人工流產術時的過度刮宮、生產時胎盤剝離等造成的宮腔不全粘連,會導致月經量少。

●先天因素:如子宮發育不良或子宮畸形等,經血量也相對較少。

●營養不良也會導致月經量相對過少,甚至可導致閉經。

69.月經周期短或者頻發、月經稀發的常見原因是什麼

①月經周期短或者頻發

正常的月經周期大多為28~30天。月經周期少於25天叫月經周期短,月經周期少於20天叫月經頻發。月經周期短和月經頻發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

②常見原因有

●黃體功能不全。由於相對固定的黃體期變短,使月經周期變短,多見於育齡女性。

●青春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症。下丘腦-垂體-卵巢功能未完全發育成熟之故。

●更年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症。是卵巢功能減退所致。

●卵巢儲備功能不良。多發生在35歲以後的生育年齡婦女。

●部分排卵期出血較多的女性,也可表現為月經頻發。

●嚴重的子宮肌瘤患者在月經量多的同時,也有月經頻發或月經周期變短的症狀。

③月經稀發的常見原因

月經周期延長到3~6個月,稱為月經稀發或月經過稀。好發於青春期和更年期。青春期月經稀發是因為大腦、性腺未成熟,更年期則是因為卵巢萎縮,功能減退。

常常伴有月經量少的症狀,流血時間少於兩天。若一個季度行經一次叫“季經”。

④月經稀發的常見類型

●周期準確的月經稀發,不會影響生育。即使處於生育年齡,大腦、性腺軸功能未協調好,其月經間歇時間也會長短不一。內分泌正常,但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對卵巢激素刺激的反應小,可表現為月經稀發或月經過少。

●月經稀發,常是閉經的先兆。卵巢早衰、閉經溢乳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許多疾病在閉經前都有月經稀發病史。炎症、放射治療能破壞卵巢組織,也會導致月經稀發。

70.為什麼會發生痛經,哪些情況會引起痛經

①什麼是痛經

●在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或伴有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症狀,嚴重的可出現嘔吐、麵色蒼白、手足厥冷等,影響學習、工作或生活,並需要治療的稱為痛經。它隻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兩種。

●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常見於初潮後6~12個月內或排卵周期初建時。

●繼發性痛經是指盆腔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或子宮頸管狹窄引起的痛經。

②為什麼會痛經

●子宮內膜和血液中的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主要原因。大量前列腺素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引起子宮肌肉的強烈收縮,子宮缺血、缺氧而產生較劇烈的疼痛,稱為痛經。

●大量前列腺素還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症狀。痛經症狀還受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精神緊張、焦慮、恐懼等,可通過影響中樞神經係統而作用於盆腔的痛覺神經纖維引起月經來潮時的疼痛。

③哪些情況會引起痛經

●子宮頸管狹窄。可使月經外流受阻、不暢,引起痛經。

●子宮發育不良。易合並血液供應異常,子宮缺血、缺氧引起痛經。

●子宮位置異常。子宮位置極度後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排出,淤積在子宮腔內導致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