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7拔罐療法(2 / 3)

5架火法

架火法是指采用不易燃燒、傳熱的物體,如瓶蓋、小酒盅(其直徑應小於罐口)等,置於應拔部位,然後將95%酒精數滴或酒精棉球置於瓶蓋或酒盅內,用火將酒精點燃後,將罐迅速扣下。

以上5種火罐拔罐法中,除閃火法外罐內均有火,故均應注意勿燒傷或灼傷皮膚。

另外,閃罐療法、刺絡(刺血)拔罐療法以及水罐療法等在胃病治療中也多有應用,現概述如下。

6閃罐療法

閃罐療法是用閃火法使罐吸附於施治部位後立即起下,反複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一般可在某一穴位反複吸起 30~50次。操作時要準確,保證罐內較大負壓力。

點火球要送入罐底,通過罐口要快,以免罐口過熱燙傷皮膚。

7刺絡(刺血)拔罐療法

刺絡(刺血)拔罐法是用三棱針、陶瓷片、粗針、小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激量的輕(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中(以微出血為度)、重(以點狀出血為度)不同施術,然後再拔火罐的治療方法。

8水罐療法

水罐療法是將裝有1br4涼水的水罐,用閃火法或投入法,迅速將罐體吸拔在選擇腧穴位置上的治療方法。施術時手要平穩,動作要敏捷,如水灑出會吸拔不住。

(三) 胃病的拔罐療法

1胃痛的拔罐療法

[取穴] 中脘、內關、足三裏、胃俞。

[操作] 以閃火法在所選取的穴位拔罐,留罐10~15分鍾。

[注意] 胃寒者在公孫穴加溫針灸3~5壯;胃熱者加針刺內庭穴;肝氣犯胃者針刺(瀉法)太衝穴,再在期門穴加拔火罐10~15分鍾;脾胃虛寒者在脾俞、章門處加拔火罐。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虛寒性胃痛的火罐療法

[取穴] 上脘、中脘、梁門、幽門、脾俞、胃俞、肝俞。

[操作] 病人取適當體位,選用大型或中型火罐,吸拔於選取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鍾。

[注意] ① 胃痛症候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② 潰瘍病出血、穿孔等重症,禁忌火罐療法,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③ 治療期間飲食宜有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

3閃罐療法

[取穴] 中脘、天樞、關元。

[操作] 上述每穴施行閃罐20~30下,然後留罐約10分鍾,每日1次,症狀緩解後改為隔1~2日施治1次。

[主治] 各種胃部疾患引起的胃痛,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神經官能症、胃痙攣、胃下垂、胃癌等。

4刺絡(刺血)拔罐療法

[取穴] ① 大椎、肝俞、脾俞;② 身柱、胃俞、中脘。

[操作] 兩組穴交替使用,每次用一組。在選定的穴位上,用三棱針點刺三下,然後將大小適宜的火罐用閃火法扣在點刺的穴位上,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鍾。而後將罐起下,擦淨血跡。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

[注意] ① 本病症病人應注意飲食調理,少食多餐,以軟食或易消化食物為主,忌食不易消化、生冷或刺激性食品。② 注意調節情誌,戒除煙酒。

5水罐療法

[取穴] ① 背部腧穴。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② 上腹部腧穴。自劍突下至神闕、天樞。③ 四肢穴。內關、足三裏、三陰交、上巨虛。

[操作] 將青黴素空瓶做成小抽氣罐,置於穴位上,緊貼皮膚,用10或20毫升的注射器將瓶中空氣抽出,注入4~5毫升清水,瓶子即緊拔於皮膚上。先拔①組穴,自下向上拔。次拔②組穴,自劍突下每隔兩橫指拔一罐,連續拔至神闕,再拔天樞。最後拔③組穴。留罐10~15分鍾,將瓶取下後用紗布或毛巾將局部擦幹。7次為1療程,每次用一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