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 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四) 拔罐療法的注意事項
1起罐問題
起罐,也稱脫罐,可用一隻手輕拿(或抓)住罐子,另一隻手按罐口邊的皮膚,兩手協同,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後(注意: 空氣進入罐內不宜太快,否則負壓驟減容易使病人產生局部疼痛),罐即落下。起罐時,若罐吸附過強時,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傷皮膚。
2選擇適當體位及部位
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以及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適宜拔罐。
3火罐大小要合適
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麵積大小而選擇適宜的罐。而且,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4避免燙傷
(1) 應用投火法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
(2) 應用閃火法,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
(3) 應用貼棉法,須防止燃著的棉花脫下。
(4) 應用架火法,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
(5) 煮水罐用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
5拔罐前後的問題
(1) 使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折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而造成損傷。胸背部腧穴慎用針罐法。
(2) 刺絡(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麵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
(3) 拔罐後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出現水泡者,小的一般不需處理,大的可用毫針(經消毒)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甲紫(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4) 拔罐後如果病人感到異常緊而痛,或有燒灼感,則應立即拿掉火罐,並檢查皮膚有無燙傷,以及病人是否過度緊張,或施術者手法是否有誤,或用罐是否吸力過大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處理: 如此處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選其他部位;針後拔罐或刺絡(刺血)拔罐,如罐內有大量出血時(超過治療所限的出血量)應立即起罐,用消毒棉球按住出血點,不久即能止血。
(5) 如在拔罐過程中,病人感覺頭暈、惡心、目眩、心悸,繼而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逆、血壓下降、脈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識喪失,出現暈厥,遇有這種暈罐現象,應及時取下罐具,使病人平臥,取頭低腳高體位。輕者喝些溫開水,靜臥片刻後可恢複。重者可用臥龍散或通關散吹入鼻內,連吹2~3管,待打噴嚏數次後,神誌即可清醒。或針刺百會、人中、中衝、少商、合穀等穴;必要時注射尼可刹米(可拉明)、苯甲酸鈉、咖啡因等中樞興奮劑。如果術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懼,術中能很好掌握病人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6) 拔罐時施術者動作要做到穩、準、輕、快。拔罐時囑病人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具脫落。拔罐數目多,罐具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因罐具間互相擠壓而脫落。拔罐時尤須注意,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處拔罐。此外,起罐後局部潮紅、瘙癢,不要亂抓,經幾小時或數日即可消散。
(1) 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慎用拔罐法,應注意,腹部皮膚肌肉鬆弛,拔罐時吸力不宜太大,尤其臍部。
(2) 高熱、抽搐、痙攣、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運用拔罐療法。若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後出血不止者,須避免在針孔處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