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9臍療法(3 / 3)

(12) 清胃膏:

[原料] 生梔子20克,淡豆豉15克,生香附10克,生薑汁適量。

[製法] 將生梔子、淡豆豉、生香附分別揀雜,放入容器,共搗至糊爛,加入生薑汁,拌勻後繼續搗至極爛,製成厚膏,備用。

[操作] 取上述厚膏適量,敷貼臍孔,蓋以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至愈為止。

[主治] 胃中鬱熱引起的胃痛。

2胃炎

(1) 吳茱萸良薑散:

[原料] 吳茱萸12克,高良薑15克,木香5克。

[製法] 將吳茱萸、高良薑、木香分別揀雜,洗淨,曬幹或烘幹,切碎或搗碎,同裝入消毒紗布袋中,紮緊袋口,備用。

[操作] 將藥袋蓋敷在臍上,再用熱水袋熨之,每次1~3小時。

[主治] 胃寒引起的急性胃炎疼痛,可溫中降逆,行氣止痛。

(2) 薑蔥艾葉餅:

[原料] 生薑30克,蔥白20克,艾葉10克。

[製法] 將生薑、蔥白、艾葉分別揀雜,洗淨,晾幹後切碎,共搗爛如泥,做成小圓餅即成。

[操作] 將製成的小圓餅敷在臍部,並用暖水袋熨之,每次熨1小時。

[主治] 急性胃炎,胃寒引起的胃脘部發涼,脹滿疼痛,惡心嘔吐等。

3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1) 仙人掌敷臍方:

[原料] 鮮仙人掌30克。

[製法] 將鮮仙人掌刷洗幹淨,除去仙人掌刺,切碎後搗爛,攪成濃稠糊狀,即成。

[操作] 取仙人掌濃稠糊,用消毒紗布包裹,敷置於臍上,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以及熱性胃痛,可活血止血,清熱解毒。

(2) 蓽茇延胡索敷臍方:

[原料] 蓽茇15克,延胡索15克,丁香15克,肉桂15克。

[製法] 將蓽茇、延胡索、丁香、肉桂共研細末,加黃酒適量調成糊狀。

[操作] 取藥糊塗敷臍部及中脘穴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主治] 虛寒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4胃下垂

(1) 蓖麻五倍糊:

[原料] 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

[製法] 將蓖麻仁、五倍子分別揀雜,洗淨,晾幹後共搗為泥糊狀,即成。

[操作] 將蓖麻仁五倍子糊敷於臍部,每日早、中、晚各熱敷1次,隔4日換藥1次。

[主治] 胃下垂。

[注意] 孕婦及吐血者忌用。

(2) 暖胃灸臍散:

[原料] 黃芪15克,黨參15克,升麻15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生薑末10克,柴胡6克。

[製法] 將生薑末揀雜,曬幹,備用。將黃芪、黨參、升麻、柴胡、枳殼、白術、白芍分別揀雜,洗淨,曬幹或烘幹,共研為極細末,與生薑末充分混合均勻,過篩後,瓶裝,防潮,備用。

[操作] 用時取藥末10克左右填入神闕穴內,鋪平呈圓形,直徑為2~3厘米,再用8厘米×8厘米膠布貼緊,每隔3日換藥末1次,每日隔藥艾條灸1次(藥與艾之間放一圓形金屬蓋),艾條長約1.5厘米,連灸3壯艾條段,以1個月為1療程。

[主治] 胃下垂。

(四) 臍療法的注意事項

(1) 臍療法的大量應用實踐表明,一定要嚴格循從辨證施治原則,而且要正確選用和配製藥物(以及食藥兼用之品),才能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

(2) 應用臍療法無明顯的禁忌證,唯須提醒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有皮膚過敏,應暫緩使用,如出現皮膚潰瘍或應用7日以上,治療無效者,應停止敷臍,改用他法。

(3) 在應用臍療法中,如需配合熱敷或灸法時,要事先告知病人並取得病人的配合,同時,施療中要注意溫度的有效控製,防止燙傷及灸傷等現象的發生。

(4) 無論青少年,或是中老年人,在實際運用臍療法中,為使其充分發揮較好的治療作用,均宜以繃帶紗布或膠布條固定,以防敷貼臍部的藥物移位和脫落。

(5) 臍療法是眾多自然療法中的一類,此法對某些疼痛收效甚慢,可配合藥物內服、針刺、艾灸、推拿等來提高療效。

(6) 臍眼是人體腹部凹陷的穴位,其陷窩內常有多種殘留的不潔分泌物,因此,在實施敷臍前務必用藥水肥皂將其洗幹淨,並用75%酒精棉球消毒臍眼。

(7) 在敷臍治療中出現癢感,這是常有的現象,要嚴格控製不得用手指甲搔抓,以防皮膚感染、破潰等。若發現臍眼感染者則應立即停止用藥,並應控製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