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療法是指將保暖禦寒製品製成肚兜,或將藥物研為細末,置於可密封的布袋中,做成肚兜,掛吊在胃脘及腹部,直接緊貼皮膚的一種治療方法。肚兜療法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等胃病的治療中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特別是對胃寒疼痛的治療及預防發作有顯效。其作用機理與臍療法相似,在此就不再贅述。
(一) 肚兜療法的種類及製作
肚兜療法製作簡單,也易於掌握,完全可以日常生活化管理,這對中老年尤其老年胃寒型胃脘痛病人來說,是十分適宜的。特別是在秋冬季節及至初春,運用肚兜療法治療胃病的病人就十分樂意接受這種治療方法。
肚兜分為普通肚兜、中藥肚兜兩種。
普通肚兜可選用棉花、絲綿、狗皮等材料製成大小適宜的肚兜。
中藥肚兜可根據胃病的性質,根據辨證選藥的原則來選擇藥物,將所選藥物粉碎成細末縫製成肚兜,使藥物能直接作用於胃脘(上腹)部。肚兜中藥物宜每月更換1次。
(二) 肚兜療法經驗方
1溫胃肚兜
[原料] 川椒10克,公丁香10克,細辛10克,艾葉10克,良薑10克,白芷10克。
[製法] 將川椒、公丁香、細辛、艾葉、良薑、白芷分別揀雜,洗淨,曬幹或烘幹,共研成極細末,過篩,收取其過篩細末,與麝香充分拌和均勻,同放入可密封的布袋中,做成10厘米×10厘米可吊掛在頸部並圍腰束結的肚兜。
[操作] 將肚兜的藥袋麵敷於臍部,用可吊掛在頸部並圍腰束結的係帶紮好,每10~15日換藥1次。於秋冬開始應用,至次年三四月間去掉。
[主治] 適用於胃寒型胃病。
2散寒肚兜
[原料] 細辛、蓽茇各15克,陳皮20克,吳茱萸、甘鬆、山柰、官桂各10克。
[製法] 將細辛、蓽茇、陳皮、吳茱萸、山柰、官桂分別揀雜,洗淨,曬幹或烘幹,與揀雜後曬幹的甘鬆,共研為極細末,過篩後,將藥末同放入可密封的布袋中,做成10厘米×10厘米可圍腰束結的肚兜,即成。
[操作] 將肚兜的藥袋麵敷於臍部,用可圍腰束結的係帶紮好,每日換藥1次。
[主治] 適用於寒凝氣滯引起的胃病。
3行氣活血肚兜
[原料] 生香附20克,炒五靈脂30克,生黑醜、炒白醜各15克,木香10克。
[製作] 同上方。
[操作] 同上方。
[主治] 適用於氣滯血瘀引起的胃病。
4健胃肚兜
[原料] 陳皮15克,艾葉30克,肉豆蔻10克,白檀香6克。
[製法] 同上方。
[操作] 同上方。
[主治] 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病。
5止痛肚兜
[原料] 延胡索30克,高良薑20克,廣木香、徐長卿各15克。
[製法] 同上方。
[操作] 同上方。
[主治] 適用於寒凝氣滯引起的慢性胃脘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