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1按摩療法(1 / 3)

傳統按摩(推拿)手法可分擠壓類、擺動類、摩擦類、振動類、運動關節類等5大類28種主要手法,還可細分之。為方便廣大群眾更直接簡捷地了解其概貌,現將常用的10種按摩手法概述如下。

1按點法

(1) 手法: 用一手或兩手的大指、中指、食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攏,按在施術部位皮膚的穴位上,用勁向下壓捺。

(2) 操作: 實際操作時,必須由輕到重,以病人出現酸、麻、脹感為度。

(3) 功效: 有通經活絡、軟堅散結、鎮靜止痛的作用。

(4) 運用: 適用於腹部,或全身各處穴位。作為胃脘痛的一個治療手法,並配合相關的治療方法,有較明顯的療效。

穴指按點壓法治療胃痛如下所述:

方法: 病人取臥位或坐位均可,術者立於病人左側,以右手拇指頭呈45°角點壓神道穴3~5分鍾,力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疼痛一般在指壓後1分鍾左右即可緩解。若疼痛未見消失,可適當延長指壓時間。

分型施治法: 基本穴是內關、足三裏、胃脘部的阿是穴(即以最疼處為腧穴)。三穴相配統治一切胃脘痛。若寒邪內積者,加公孫、行間以解鬱散寒,針刺手法用瀉法加灸;飲食停滯者,加內庭、迷裏,為治療傷食的經驗穴,可寬中和胃,針刺手法用瀉法;肝氣犯胃者,加期門、陽陵泉,以疏肝利膽,理氣止痛,針刺用瀉法或平補平瀉;痰濕逗留者,加巨闕、豐隆,以化痰暢中,針刺用平瀉法加灸;瘀血凝滯者,加膈俞、公孫,行血破瘀,針刺用瀉法;便血者還可加血海;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胃俞,以調脾助運化,和胃化水濕,共補脾和胃,針刺用補法加灸法。針刺以上穴位,得氣後,一般留針30分鍾,中間運針3~5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限於篇幅,在以下概述按摩手法時不另插入胃病的具體操作實例,胃病的按摩療法另行介紹。

2壓法

(1) 手法: 用單手或雙手大拇指腹接觸施術部位;也可用各指並攏以指腹壓;也可用手掌壓或將另一手重疊在手背上,用力進行按壓;也可以用肘壓,即用肘關節後麵的突起(即尺骨鷹嘴部位),接觸施術部位進行深壓。

(2) 操作: 其操作要領與按點法相同,但壓力較重,可達肌肉深層。手法可以是持續或間歇進行,使施術部位有脹、麻、酸熱感。

(3) 功效: 有解痙攣,通經絡,行氣血,散風濕,止疼痛等作用。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腹部、背部、腰部和全身的大肌肉群。

3推法

(1) 手法: 用大拇指腹或掌根,或四指並攏用滿手掌,放在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線形的推動。推進的方向隨部位而異,在四肢一般采用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直推。在胸部、腹部、背部,一般采用由上而下直推,或由內向外作八字形的分推。在臀部一般采用由尾骨起向上作八字形的分推。

傳統按摩(推拿)手法可分擠壓類、擺動類、摩擦類、振動類、運動關節類等5大類28種主要手法,還可細分之。為方便廣大群眾更直接簡捷地了解其概貌,現將常用的10種按摩手法概述如下。

1按點法

(1) 手法: 用一手或兩手的大指、中指、食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攏,按在施術部位皮膚的穴位上,用勁向下壓捺。

(2) 操作: 實際操作時,必須由輕到重,以病人出現酸、麻、脹感為度。

(3) 功效: 有通經活絡、軟堅散結、鎮靜止痛的作用。

(4) 運用: 適用於腹部,或全身各處穴位。作為胃脘痛的一個治療手法,並配合相關的治療方法,有較明顯的療效。

穴指按點壓法治療胃痛如下所述:

方法: 病人取臥位或坐位均可,術者立於病人左側,以右手拇指頭呈45°角點壓神道穴3~5分鍾,力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疼痛一般在指壓後1分鍾左右即可緩解。若疼痛未見消失,可適當延長指壓時間。

分型施治法: 基本穴是內關、足三裏、胃脘部的阿是穴(即以最疼處為腧穴)。三穴相配統治一切胃脘痛。若寒邪內積者,加公孫、行間以解鬱散寒,針刺手法用瀉法加灸;飲食停滯者,加內庭、迷裏,為治療傷食的經驗穴,可寬中和胃,針刺手法用瀉法;肝氣犯胃者,加期門、陽陵泉,以疏肝利膽,理氣止痛,針刺用瀉法或平補平瀉;痰濕逗留者,加巨闕、豐隆,以化痰暢中,針刺用平瀉法加灸;瘀血凝滯者,加膈俞、公孫,行血破瘀,針刺用瀉法;便血者還可加血海;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胃俞,以調脾助運化,和胃化水濕,共補脾和胃,針刺用補法加灸法。針刺以上穴位,得氣後,一般留針30分鍾,中間運針3~5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限於篇幅,在以下概述按摩手法時不另插入胃病的具體操作實例,胃病的按摩療法另行介紹。

2壓法

(1) 手法: 用單手或雙手大拇指腹接觸施術部位;也可用各指並攏以指腹壓;也可用手掌壓或將另一手重疊在手背上,用力進行按壓;也可以用肘壓,即用肘關節後麵的突起(即尺骨鷹嘴部位),接觸施術部位進行深壓。

(2) 操作: 其操作要領與按點法相同,但壓力較重,可達肌肉深層。手法可以是持續或間歇進行,使施術部位有脹、麻、酸熱感。

(3) 功效: 有解痙攣,通經絡,行氣血,散風濕,止疼痛等作用。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腹部、背部、腰部和全身的大肌肉群。

3推法

(1) 手法: 用大拇指腹或掌根,或四指並攏用滿手掌,放在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線形的推動。推進的方向隨部位而異,在四肢一般采用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直推。在胸部、腹部、背部,一般采用由上而下直推,或由內向外作八字形的分推。在臀部一般采用由尾骨起向上作八字形的分推。

(2) 操作: 應注意推法用力宜大些,但不要用力過猛。推法隨用力大小,其深度也有深淺,淺可達皮下,深可達肌肉、骨骼、內髒。推法的頻率,一般在每分鍾50~150次。

(3) 功效: 本法有通經絡,行氣血,解痙攣,散風寒,解表清熱,宣通肺氣,調理胃腸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