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1按摩療法(2 / 3)

(4) 運用: 大指推法多用於頭麵部、胸腹部、腰背部;掌根推法多用於胸腹、腰背、四肢等處。

4拔法

(1) 手法: 用一手在施術部位的下麵扶托,另一手以大指對著其餘四指,抓住肌緣,用手指拔動肌肉、肌腱。常以大指側麵,食指、中指的指端,插入肌肉和肌腱縫中,適當用力拔動。具體方法有彈拔法、提拔法、擰拔法等。

(2) 操作: 具體操作時,要用手指按住施術部位的肌腱和肌腹進行拔動。要實而不浮,透達深處,一處要拔動2~3次,使病人產生酸、痛、脹、麻等感覺,並向遠處放射。

(3) 功效: 能解除痙攣,鬆解粘連,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宣通氣血。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背部、腹部、四肢等處。

5撚轉法

(1) 手法: 用大指和食指端相對成鉗形,提起皮膚或肌腱,進行往返撚動。

(2) 操作: 動作要小,用力要輕,撚轉時手下有“咯吱”聲響,以病人感到酸痛為度。

(3) 功效: 能解肌表,散風寒,固衛陽,行氣血,消疼痛。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全身所有的皮膚。

6搓法

(1) 手法: 分腳搓與掌搓兩種。掌搓法是用手掌緊貼在四肢,或背部肌肉的適當部位,進行往返滾搓其肌肉、肌腹等。或用手搓背部、胸部、四肢及頭麵部。腳搓法是用腳掌、腳心或腳跟,緊貼在四肢或背部的肌肉的適當部位,往返滾搓。施術者可以站在床上,一隻腳負載全身重量,一隻腳踏在應搓的部位上,兩手攀住床上設置的橫木上,用腳掌或足跟搓之。

(2) 操作: 實際操作時,背部要由上而下,四肢要從裏向外。搓時要緊貼皮膚,以一定的速度,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以搓至皮膚變成紅潤為度。

(3) 功效: 本法有疏經活血,行氣通關,鎮痛止痛,祛風散寒,緩解痙攣,剝離粘連等作用。

(4) 運用: 本法腳搓適用於四肢、背部、軀幹部、臀部;掌搓法除適用上述部位外,還適用於全身皮膚。

7掐法

(1) 手法: 用大指、食指或中指末節,呈屈曲狀,以指端在施術部位或經穴處深深掐壓。指切時,用力必須輕柔緩慢,力量均勻適中。

(2) 操作: 掐法用力要貫注於指端,力量深達骨麵,動作不能過猛、過急,以免損傷皮膚、肌肉,以病人感到酸、脹、痛為度。掐後應輕揉瘀處,以緩解不適的痛感。

(3) 功效: 本法有通經活血,消腫止痛,開竅提神等作用。

(4) 運用: 本法可用於急救時掐人中、湧泉。

8分法

(1) 手法: 兩手由一處向左右分,或向上下分,或用雙手的大指、食指或掌側,由一處向左右方向作直線形,或八字形分推。

(2) 操作: 起手用力應稍重,而在分推時,力量應逐漸減輕。

(3) 功效: 有散滯解鬱,舒筋活絡,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解表清熱等作用。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腹部、頸背部、額麵部、肩部等處。

9揉法

(1) 手法: 用指腹、指掌麵或手掌,沿著施術的部位,或病變的周圍,由淺到深地作反複回旋的揉動。有指揉法(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攏)及掌揉法兩種。

(2) 操作: 操作時,揉動的手掌或手指要緊貼皮膚,作旋轉或弧形的揉動。揉動時用力需由輕而重,要達到深部。其揉動頻率一般每分鍾不少於60次,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而停止。揉法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手法。

(3) 功效: 本法有通絡散結,活血化瘀,消除腫脹,散風止痛,消食下氣等作用。

(4) 運用: 揉法應用範圍較廣。

10搖轉法

(1) 手法: 按照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進行搖動,使之作旋轉動作和屈伸動作。活動幅度由小到大,用力由輕到重。轉動速度由慢到快,但不宜過快,節律要均勻,一般應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在行搖動法時,必須安置好病人的體位,這樣效果會更好。

(2) 操作: 實際操作時,可用搖臂、搖肩、搖頸、搖膝等方法,動作要柔和,不要用力過猛。

(3) 功效: 本法能開通關節,散鬱定痛,促進氣血的運行,加強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以利於關節功能的恢複。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四肢關節、腰、髖等關節。

除了上述10種常用的按摩手法外,還有振顫法、旋運法、拍打法、滾法、捶法等多種方法,可以隨症選用。

(二) 常用點穴手法簡介

點穴療法也可視作按摩療法的一種,指的是施術者用手指,在病人皮膚的穴位上進行揉壓點打,通過手法與經穴的配合,能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

1平揉法

(1) 手法: 施術者將中指端,點在病人的穴位上,繼以拇指端,抵住中指內側的第一指關節,再以食指與無名指緊壓中指第一指關節的外側,以作輔助中指之勢,便於中指的操作。然後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圓圈形的平揉,中指端麵應陷入穴位皮膚之下。一般平揉圓圈以50~100次為宜。

(2) 操作: 操作時,以逆經為瀉,隨經為補。正揉50次,倒揉50次,可起到平補平瀉作用。

(3) 功效: 有溫脾胃、活氣血等作用。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一般疾病。

2壓放法

(1) 手法: 在平揉法操作完畢後,仍以中指端放在原穴位上,向著穴位的深部下壓,一壓一放為1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

(2) 操作: 實際操作時,壓勁在穴位上,可微往上、下方向透去,以進行補瀉。其原則,仍是逆瀉順補。

(3) 功效: 本法可起到調節營衛氣血的作用,具有收斂止汗,止逆止吐,止血止痛等功效。

(4) 運用: 本法適用於一般疾病,對胃病如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病症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