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謹慎。劉備非常清楚:諸葛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決定豪賭一把時,他得依靠龐統和法正;當他需要守住家業時,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合適人選。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也這麼認為。他事後的回憶和說法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這是實言。
那麼,劉備為什麼還不放心?
因為事關重大。
事實上,劉備要托付出去的不僅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可惜這個政權卻危機四伏,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和孫吳,何況他們正彼此勾結。那麼,內憂又是什麼呢?
地方勢力。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更麻煩的是,這個外來政權之前還有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部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蜀漢王朝內部就有了三股彼此製約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係錯綜複雜。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後,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後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這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和夷陵一敗塗地,這就難免讓一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人蠢蠢欲動。可以這麼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
劉備深感憂慮。
毫無疑問,可以為劉備分憂的隻有諸葛亮,最讓劉備放心不下的也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為了複興漢室,不惜以卵擊石與曹魏決戰,豈非內外交困?當然,諸葛亮是謹慎的。但,萬一呢?
這不能不防。
劉備也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兵敗猇亭的四個月後,犍為太守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六個月後,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同時指定李嚴為副。李嚴原本是劉表的人,曹操南下時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時又投降了劉備。可以說,李嚴屬於東州集團,卻又與荊州集團最為親近,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顯。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談話了。
劉備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治國成就大業。因此,請先生酌情處理。如果覺得劉禪還行,請先生輔佐他。如果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沒錯,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麼意思?
一般認為,君可自取,就是授權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也有人認為,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
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謹慎。劉備非常清楚:諸葛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決定豪賭一把時,他得依靠龐統和法正;當他需要守住家業時,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合適人選。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也這麼認為。他事後的回憶和說法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這是實言。
那麼,劉備為什麼還不放心?
因為事關重大。
事實上,劉備要托付出去的不僅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可惜這個政權卻危機四伏,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和孫吳,何況他們正彼此勾結。那麼,內憂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