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勢力。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更麻煩的是,這個外來政權之前還有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部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蜀漢王朝內部就有了三股彼此製約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係錯綜複雜。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後,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後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這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和夷陵一敗塗地,這就難免讓一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人蠢蠢欲動。可以這麼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
劉備深感憂慮。
毫無疑問,可以為劉備分憂的隻有諸葛亮,最讓劉備放心不下的也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為了複興漢室,不惜以卵擊石與曹魏決戰,豈非內外交困?當然,諸葛亮是謹慎的。但,萬一呢?
這不能不防。
劉備也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兵敗猇亭的四個月後,犍為太守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六個月後,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同時指定李嚴為副。李嚴原本是劉表的人,曹操南下時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時又投降了劉備。可以說,李嚴屬於東州集團,卻又與荊州集團最為親近,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顯。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談話了。
劉備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治國成就大業。因此,請先生酌情處理。如果覺得劉禪還行,請先生輔佐他。如果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沒錯,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麼意思?
一般認為,君可自取,就是授權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也有人認為,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
但,無論取而代之,還是有權廢立,都非同小可。因此這話首先是說給李嚴聽的。劉備的組織路線很清楚:荊州集團是政權主體,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東州集團則是團結對象。所以,他必須告訴大家: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們可以積極靠攏,絕不能公然挑釁。
後來諸葛亮廢李嚴,也因為有此政治底氣。
傳達給諸葛亮的信息同樣明確:蜀漢政權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後,就是你的,不管名義上是誰的。既然如此,先生總不會一時衝動就把它弄丟了吧?
諸葛亮當然完全明白這意思。他匍匐在地,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地表示:為臣一定鞠躬盡瘁輔佐皇上,忠貞不二報效國家,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什麼叫政治?這就是。
現在,劉備可以放心去死,因為諸葛亮一定會竭盡全力守住蜀漢政權,也不會再有什麼萬一。至於接過權柄的諸葛亮如何去做,那不是劉備需要操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