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決定生理健康(1 / 1)

心理健康決定生理健康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麵都起著重要作用。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紊亂,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係列的肌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植物神經係統和其他方麵異常現象的發生。

(1)心理因素對免疫係統的影響。心理因素對免疫係統有明顯的影響,心理學家的結論是: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免疫能力較強,這些人患流感、咽炎、傷風和其他疾病會很快痊愈。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的人免疫係統的功能較低,自身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較低。

(2)心理因素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有專家提出:“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複發、加劇與惡化與不良情緒刺激密切相關。”心理因素直接影響心血管係統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務人員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患者的血壓波動。

(3)心理因素對呼吸係統的影響。心理因素對呼吸的影響非常明顯,當人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麵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4)心理因素對神經係統的影響。七情太過,導致神經係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

(5)心理因素對消化係統的影響。心理因素對消化係統的反應相當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諸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19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幾乎每一分鍾胃的機能都受到情緒的影響。有人曾借助儀器觀察患者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現:當患者發怒時,胃黏膜就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患者憂傷悲痛時,胃黏膜就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酸的分泌也減少了。

(6)心理因素對內分泌係統的影響。心理因素對內分泌係統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對於內分泌係統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以甲亢為例,有關專家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患者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這些因素與發病更是密切相關,所以說心理因素對內分泌係統的影響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