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藩鎮割據,路途多險,俠盜眾多。他們的身影在草莽中頻繁出現,更使江湖成為一種魅力獨具的傳說:煙樹浩渺,天高水遠,負劍浪跡……這是一個詞在時光中的變遷。《酉陽雜俎》就專門開辟“盜俠”一門,記載那個時代的江湖異士。⊿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段成式有個朋友叫廣升,是長安慈恩寺僧人,原籍四川的他,就曾講了一個有關暗器的故事。據回憶:唐德宗貞元(公元785年~805年)末年,川地閬州有一僧叫靈鑒,善用手指發射泥丸。當然不是普通的泥丸。這位和尚手中的泥丸是用以下東西配方製造的:洞庭湖岸邊的沙土三斤、炭末兒三兩、瓷器末兒一兩、榆樹皮半兩、泔水二勺、紫礦(一種豆科植物)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以古藤製成的紙張)五張,渴拓汁(不知什麼玩意兒)半合(十分之一升)。
把這九種原料均勻攪拌,搗上至少三千杵,然後將其製成丸,在陰處晾幹,就成功了。
隨後的故事就跟這種暗器有關了:“慈恩寺僧廣升言,貞元末,閬州僧靈鑒善彈,其彈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兩,瓷末一兩,榆皮半兩,泔澱二勺,紫礦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五張,渴拓汁半合,九味和搗三千杵,齊手丸之,陰幹。鄭彙為刺史時,有當家名寅,讀書,善飲酒,彙甚重之,後為盜,事發而死。寅嚐詣靈鑒角放彈,寅指一枝節,其節目相去數十步,曰:‘中之獲五千。’一發而中,彈丸反射不破,至靈鑒乃陷節碎彈焉。”
閬州刺史鄭彙身邊有門客叫寅,此人既好喝酒,又愛讀書,還會舞槍弄棒,長於各種暗器,為鄭器重。隻是後來轉入林莽,當了大盜,最終事發而死。寅活著時,曾與靈鑒和尚進行了一次對決。
唐朝夏日午後,清風徐來,花葉不驚。在刺史的庭院裏,朋友們閑坐著,侍女不時穿梭其間。寅起身來到階前,指著幾十步外一棵鬆樹的某段枝節,對靈鑒說:“禪師!如果我擊中了,當贏你五千錢,反之亦然!”
鄭彙和他的朋友們表示讚同。
寅說罷,從囊中取出一粒泥丸,用中指和食指相夾,甩出而擊中,隨後泥丸又反彈回來,沒破碎。
輪到靈鑒,和尚起身,手指間夾著用特殊材料製成的泥丸,靜默如偶,突然發力,寬袖飄蕩,驚起飛鳥。眾人詫異間,泥丸已中目標,深深碎陷於樹中。
靈鑒手裏的泥丸不是用九種材料製造的麼,怎麼還碎了?泥丸自然沒問題,之所以碎於樹中,隻能說靈鑒發力更狠、內力更強。武林中人都知道,手發丸狀暗器,最難的是既擊中目標,又碎其中。想達到這種境界,需要特別的功力。
靈鑒,可謂高手了。
泥丸擊中樹後,既沒彈回,也沒在樹外破碎,而是深深碎嵌於硬木之中。
如此推測,要是擊中人的腦袋,又是何等場麵?比之於靈鑒,寅手頭上的功夫還嫩點,難怪後來沒當好強盜。如果有靈鑒的功夫,逃跑時回頭發射幾粒,早就把捕快幹掉了,也不至於最後被逮著處死。
靈鑒身懷如此絕技,你很難說他是一名普通的僧人。如果說他有江湖的背景,甚至更為令人驚訝的真實身份,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下麵故事中出現的主人公,同樣善使彈丸,在一次行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