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學術成果履曆
1873年9月7日,王季烈出生於江蘇省長洲縣(今蘇州市)。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那一年,他參加鄉試,考中舉人。1895-1896年,在考中舉人靜待效命朝廷的間隙,他跑到浙江省蘭溪作幕賓,就是那種沒有正規編製的官府“師爺”。1897-1898年,又奔赴上海,任《蒙學報》助理編輯。《蒙學報》是上海蒙學公會的會刊,是一個“專為蒙養說法”的學會,是近代國人自辦的,第一份專門針對兒童教育的刊物。這一時期的王季烈,開始接受維新思想,從一個沒有正規編製的“師爺”角色轉變為以“維新救亡”為己任新派知識分子。可能正是在這一時期,王季烈開始接受西學,並對之發生濃厚興趣,為以後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奠定知識基礎。1898-1900年,他進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參與譯著工作。正是在這一階段,作為“物理學家”的王季烈聲名鵲起,儼然西學達人模樣。
1898年,王季烈與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的英國人、著名翻譯家J.傅蘭雅(Fryer)合作翻譯了美國W.J.莫耳登(Morton)與E.哈麥(Hammer)的《X射線,或不可見射線的照相術及其在外科中的重要性》,以《通物電光》的中文譯名在當年印行。
雖然在翻譯過程中,王季烈仍然可能與當年的林紓一樣,隻是扮演了一個中文轉述者或中文編輯的角色,但理解國外尖端科技理論遠比理解外國文藝作品要專業和困難得多,轉述出來的文字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也無異於“天書”。所以,這麼高學術標準的出版物在當時是寂寞的,不可能像林紓所譯的那些外國小說一樣受到追捧與熱炒。也正因為如此,作為“物理學家”的王季烈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所謂翻譯文學史專家們的法眼,因為即使現在來看這些王氏譯文,恐怕也沒有太多的“文學史”價值,畢竟科學與文學從來就不是一碼事。
當然,《通物電光》的出版時間比倫琴發現X光(1895)僅晚四年,因此中國物理學史專家戴念祖稱此書是當時所有譯書中最為及時的一種,這算是後來為王季烈正式榮獲“物理學家”這一桂冠的蓋棺定論,從此王季烈的“物理學家”頭銜不必再加上引號。王季烈熟練的中文轉述工夫,體現在他對“X”這個英文字母的中文譯解上,他指出,“愛克司即華文代數式中所用之‘天’字也。今因用‘天光’二字文義太晦,故譯時改之曰‘通物電光’。”把X光譯為“通物電光”,雖然這個譯名後來並沒有通用,但這個譯名比較能反映X光的特點,對於當時還生活在“千裏眼”、“天眼”、“神通”等各種神話係統、感性思維體係中的國人而言,頗為形象生動,易於接受。
物理學家學術成果履曆
1873年9月7日,王季烈出生於江蘇省長洲縣(今蘇州市)。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那一年,他參加鄉試,考中舉人。1895-1896年,在考中舉人靜待效命朝廷的間隙,他跑到浙江省蘭溪作幕賓,就是那種沒有正規編製的官府“師爺”。1897-1898年,又奔赴上海,任《蒙學報》助理編輯。《蒙學報》是上海蒙學公會的會刊,是一個“專為蒙養說法”的學會,是近代國人自辦的,第一份專門針對兒童教育的刊物。這一時期的王季烈,開始接受維新思想,從一個沒有正規編製的“師爺”角色轉變為以“維新救亡”為己任新派知識分子。可能正是在這一時期,王季烈開始接受西學,並對之發生濃厚興趣,為以後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奠定知識基礎。1898-1900年,他進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參與譯著工作。正是在這一階段,作為“物理學家”的王季烈聲名鵲起,儼然西學達人模樣。
1898年,王季烈與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的英國人、著名翻譯家J.傅蘭雅(Fryer)合作翻譯了美國W.J.莫耳登(Morton)與E.哈麥(Hammer)的《X射線,或不可見射線的照相術及其在外科中的重要性》,以《通物電光》的中文譯名在當年印行。
雖然在翻譯過程中,王季烈仍然可能與當年的林紓一樣,隻是扮演了一個中文轉述者或中文編輯的角色,但理解國外尖端科技理論遠比理解外國文藝作品要專業和困難得多,轉述出來的文字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也無異於“天書”。所以,這麼高學術標準的出版物在當時是寂寞的,不可能像林紓所譯的那些外國小說一樣受到追捧與熱炒。也正因為如此,作為“物理學家”的王季烈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所謂翻譯文學史專家們的法眼,因為即使現在來看這些王氏譯文,恐怕也沒有太多的“文學史”價值,畢竟科學與文學從來就不是一碼事。
當然,《通物電光》的出版時間比倫琴發現X光(1895)僅晚四年,因此中國物理學史專家戴念祖稱此書是當時所有譯書中最為及時的一種,這算是後來為王季烈正式榮獲“物理學家”這一桂冠的蓋棺定論,從此王季烈的“物理學家”頭銜不必再加上引號。王季烈熟練的中文轉述工夫,體現在他對“X”這個英文字母的中文譯解上,他指出,“愛克司即華文代數式中所用之‘天’字也。今因用‘天光’二字文義太晦,故譯時改之曰‘通物電光’。”把X光譯為“通物電光”,雖然這個譯名後來並沒有通用,但這個譯名比較能反映X光的特點,對於當時還生活在“千裏眼”、“天眼”、“神通”等各種神話係統、感性思維體係中的國人而言,頗為形象生動,易於接受。
而1900年由江南製造局出版的《物理學》,第一次將“物理學”這個名稱在中國正式提出,也第一次將這一學科與王季烈本人聯係起來。因為這部《物理學》也是王氏的譯著,這部大學水平的教科書問世後即產生較大的影響。清末學者顧燮光在《譯書經眼錄》中認為它“論理精確,且有實驗、列式以相發明,洵理科中善本也”;“理既精,譯言亦雅,言格致者亟宜讀之”。《物理學》一書在此後流行了近二十年,成為20世紀初高等學校(堂)普遍采用的物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