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的“逸史”說,也並不充分。《板橋雜記》中並沒有提到過李十娘的住所叫“暖香樓”,隻有《桃花扇》裏的李香君居所名為“媚香樓”,似乎與此比較接近而已。吳梅自序中提過一句“暖香樓,蓋即李十娘所居也”,完全是一筆而過的交代,根本沒有線索可循。或許,類似於妓樓之所,都可以叫做“X香樓”的吧。
盡管讀者尚有諸多疑問,這個吳梅花一天時間就完稿的《暖香樓》雜劇,第二年即在好友黃摩西主辦的《小說林》雜誌第一期中刊登了出來。刊登出來的反響應該不錯,引來一些報刊的轉載。當年《小說林》第三期刊載有一則維權“特別廣告”:“本社所有小說,無論長篇短著,皆購有版權,早經存案,不許翻印轉載。乃有囗囗報館將本社所出《小說林》日報第二期《地方自治》短篇,改名《二十文》更換排登;近又見囗囗報館將第一期《暖香樓傳奇》直鈔登載,於本社版權大有妨礙。除由本社派人直接交涉外,如有不顧體麵,再行轉載者,定行送官,照章罰辦,毋得自取其辱。特此廣告。”
可想而知,《暖香樓》雜劇當年的受歡迎程度。雖然故事內容簡單,但因事涉香豔,讀者涉奇獵豔之心還是被調動了起來。從開始寫《暖香樓》那一年(1906)開始,吳梅給自己的書房取了一個古怪的名字,“奢摩他室”。“奢摩他”是一個梵語詞彙,在佛教經典中意為“止”。
吳梅在這一年想“中止”或者“停止”什麼呢?在他那間書房中,他真的想心若止水,就此了斷什麼樣的事物呢?他在《暖香樓》序言中提到的“杜門不出”,難道與佛家修煉有關?在序言中談到一大堆前朝舊事、人情傷懷之類的話語之後,吳梅接著又以一種隱晦的憂怨筆調寫道:
餘自甲辰以來,頹唐抑鬱,江郎才盡矣。今以兒女之事,乃複盜我筆墨。馮婦下車,劉伶賭酒,豈故朝遺事大足以醫我懶耶。然而寄托如斯,亦足自傷。或者謂天不為人惡寒而輟其冬,人亦不為窮困而劫其才。吾輩生於斯世,正賴絲竹陶寫,步兵隱於酒,秘演隱於浮屠,湯若士亦謂其次致曲。而子反以為憂夫子,猶有蓬之心乎。嗟乎,人世之事,猶桴鼓也。擊之則聲,勿擊則平。餘不知何所感慨而為此言情之書也。抑亦有托而然也。
吳梅所說的甲辰之年,即1904年,時年二十一歲的他正以飽滿的熱情,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創作了傳奇劇本《風洞山》,為什麼會“頹唐抑鬱,江郎才盡”?也許是長時間的寫作,心生厭倦?“今以兒女之事,乃複盜我筆墨”句中的那個“複”字,說明在此之前,還有因“兒女之事”付諸筆墨的?最後的那句感歎,“嗟乎,人世之事,猶桴鼓也。擊之則聲,勿擊則平”是否說明在此之前,吳梅遭遇了某種“不平”之事,而再操筆墨,以抒心中塊壘?最後的那句欲說還休,“餘不知何所感慨而為此言情之書也。抑亦有托而然也”,基本上已經否定了《暖香樓》是一本借兒女情長抒寫王朝興亡的曆史劇,而又回到了托物言誌、借景傷情的個人心路上來。那麼,一部短短的《暖香樓》,究竟寄托了吳梅怎樣的情懷呢?
吳梅的“逸史”說,也並不充分。《板橋雜記》中並沒有提到過李十娘的住所叫“暖香樓”,隻有《桃花扇》裏的李香君居所名為“媚香樓”,似乎與此比較接近而已。吳梅自序中提過一句“暖香樓,蓋即李十娘所居也”,完全是一筆而過的交代,根本沒有線索可循。或許,類似於妓樓之所,都可以叫做“X香樓”的吧。
盡管讀者尚有諸多疑問,這個吳梅花一天時間就完稿的《暖香樓》雜劇,第二年即在好友黃摩西主辦的《小說林》雜誌第一期中刊登了出來。刊登出來的反響應該不錯,引來一些報刊的轉載。當年《小說林》第三期刊載有一則維權“特別廣告”:“本社所有小說,無論長篇短著,皆購有版權,早經存案,不許翻印轉載。乃有囗囗報館將本社所出《小說林》日報第二期《地方自治》短篇,改名《二十文》更換排登;近又見囗囗報館將第一期《暖香樓傳奇》直鈔登載,於本社版權大有妨礙。除由本社派人直接交涉外,如有不顧體麵,再行轉載者,定行送官,照章罰辦,毋得自取其辱。特此廣告。”
可想而知,《暖香樓》雜劇當年的受歡迎程度。雖然故事內容簡單,但因事涉香豔,讀者涉奇獵豔之心還是被調動了起來。從開始寫《暖香樓》那一年(1906)開始,吳梅給自己的書房取了一個古怪的名字,“奢摩他室”。“奢摩他”是一個梵語詞彙,在佛教經典中意為“止”。
吳梅在這一年想“中止”或者“停止”什麼呢?在他那間書房中,他真的想心若止水,就此了斷什麼樣的事物呢?他在《暖香樓》序言中提到的“杜門不出”,難道與佛家修煉有關?在序言中談到一大堆前朝舊事、人情傷懷之類的話語之後,吳梅接著又以一種隱晦的憂怨筆調寫道:
餘自甲辰以來,頹唐抑鬱,江郎才盡矣。今以兒女之事,乃複盜我筆墨。馮婦下車,劉伶賭酒,豈故朝遺事大足以醫我懶耶。然而寄托如斯,亦足自傷。或者謂天不為人惡寒而輟其冬,人亦不為窮困而劫其才。吾輩生於斯世,正賴絲竹陶寫,步兵隱於酒,秘演隱於浮屠,湯若士亦謂其次致曲。而子反以為憂夫子,猶有蓬之心乎。嗟乎,人世之事,猶桴鼓也。擊之則聲,勿擊則平。餘不知何所感慨而為此言情之書也。抑亦有托而然也。
吳梅所說的甲辰之年,即1904年,時年二十一歲的他正以飽滿的熱情,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創作了傳奇劇本《風洞山》,為什麼會“頹唐抑鬱,江郎才盡”?也許是長時間的寫作,心生厭倦?“今以兒女之事,乃複盜我筆墨”句中的那個“複”字,說明在此之前,還有因“兒女之事”付諸筆墨的?最後的那句感歎,“嗟乎,人世之事,猶桴鼓也。擊之則聲,勿擊則平”是否說明在此之前,吳梅遭遇了某種“不平”之事,而再操筆墨,以抒心中塊壘?最後的那句欲說還休,“餘不知何所感慨而為此言情之書也。抑亦有托而然也”,基本上已經否定了《暖香樓》是一本借兒女情長抒寫王朝興亡的曆史劇,而又回到了托物言誌、借景傷情的個人心路上來。那麼,一部短短的《暖香樓》,究竟寄托了吳梅怎樣的情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