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吳梅:暖香樓下,湘真閣外吳梅(2 / 3)

一座子虛烏有的暖香樓,有著一段怎樣的傳奇故事?

第二折:迷樓幻作七寶閣

1910年,蘇州臨頓路南藝林齋,吳梅的劇作《暖香樓》第一次以木刻本的形式刊行。在此之前,《風洞山傳奇》及《奢摩他室曲話》等都是以連載的方式分別發表於報刊之上,尚稱不上專著。即便後來《風洞山傳奇》也得以結集出版,隻是簡單的鉛字排印,而絕非木刻線裝這麼古雅、這麼鄭重其事的做法。

《暖香樓》雜劇,第一次以吳梅專著的形式麵世;然而這自費刊刻的工程,隻是文人們之間的相互贈閱,沒有太大的社會反響。《暖香樓》,這個簡單的“香豔”故事,和吳梅那一篇憂怨的序言,在1910年作為《奢摩他室曲叢》的一種匆匆閃現後,並沒有再重版或者加印過。畢竟,二十三歲少年的試筆之作,在聲譽日隆的曲學家吳梅的眾多著述中微不足道。這一座“樓”,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與視野。

1927年,時年四十四歲的吳梅已曆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院、東南大學教授,曲學大師之名南北交譽。這一年春,因東南大學停辦,他回到蘇州。吳梅編著:《奢摩他室曲叢》初集自序

他重新校訂《奢摩他室曲叢》,根據自己收藏的各種戲曲善本、孤本,編選出152種,並已與商務印書館協商妥當,將於次年推出初集、二集。

這一次出版與十七年前的木刻出版不同,商務印書館采取了更為便捷的鉛字排印方式,裝幀則仍為古雅的線裝方式。也許,那一本《暖香樓》的少年習作,這一次又將改頭換麵,以鉛印線裝本的方式再度麵世。

這一次吳梅作為學界名人,與十七年前的自費出版自然有天壤之別,出版這麼多書籍,不但不用自己掏一個銅板,還要接受商務印書館一筆數額不小的稿酬。這座“暖香樓”,似乎又要再現於人們的視野中來了。然而,吳梅沒有將這本著作輯入叢書。在當年5月,《奢摩他室曲叢》校訂工作完成之後,吳梅著《湘真閣曲本》,吳梅定譜分折手跡

他單獨將《暖香樓》拈出,修訂完稿後改稱《湘真閣》,“暖香樓”從此不複存在。

湘真閣的由來,吳梅仍然沒有給出這個名稱的“史實”依據。隻不過,顯然“湘真閣”的名號比之“暖香樓”而言,更為接近晚明史實;因為《板橋雜記》中有交代,李十娘,名湘真。“湘真閣”比“暖香樓”更容易讓人聯想到“李十娘”這個人物,而以“湘真閣”命名的這座建築,事實上在秦淮河邊也是找不到的。“李十娘”居所的確切名稱,已不可考。

名稱可能並不重要,換湯不換藥,《湘真閣》仍舊是當年《暖香樓》的內容,隻不過這一次吳梅要為其譜曲,從文人的案頭清供變為可唱可演的真戲劇。他親自將當年的《暖香樓》全文抄錄,每一段曲詞旁加注工尺譜,並將原有的內容分為四折,成為一本完全遵照元代雜劇格式而來的“曲本”。這樣的“曲本”交付給戲班,直接就可以上台演戲唱曲了。吳梅在這個《湘真閣曲本》的序言中寫道:

此吾丙午歲鄉居時作。匆匆二十餘年矣。事見板橋雜記,非吾臆造也。時喜搜集明季事作院本,實不脫雲亭山人窠臼。此作詞華尚蘊藉,單太豔耳。適吳中有新劇班,遂作譜,付之登場一演。亦足見少年情狀,非如此日鬢絲禪榻光景也。丁卯六月霜厓居士自題。

此時吳梅自稱“霜厓居士”,已不見了“奢摩他室”的名號。此時在蘇州蒲林巷的居所中,醒目的是那個麵積更為敞闊、藏書更為豐富的“百嘉室”。所謂“百嘉”,意為收藏有一百種以上的明代嘉靖年間刊行的古籍善本;這當然不是當年那個閉門窮文、呆在“奢摩他室”中的少年所能做到的。

吳梅在北京大學任教授的數年間,薪俸可觀,囊中閑銀漸多,於是常遊走於琉璃廠、隆福寺等多處書肆;之後任教東南大學,又複於南京和蘇州等地搜購古籍,所購古籍漸成規模。但此時吳梅在序言中看不到任何洋洋自得之意,甚至於落款中也看不到這所頗令同仁們稱羨的“百嘉室”。他自稱“霜厓居士”,似乎仍沉浸於當年“止”的禪定境遇之中。

序言中最後一句感慨,“亦足見少年情狀,非如此日鬢絲禪榻光景也”;吳梅的“少年情狀”若何,從當年的《暖香樓》到現在的《湘真閣》,仍然是一個無法破解的啞謎。

仔細比照《暖香樓》與《湘真閣》原文,除了為更適於唱曲而改動的字詞細節,還直接刪去了原序和友人題詞。此外,《湘真閣》在曲詞中刪去了原有的兩支曲子和兩段對話。這兩支被刪掉的名為【梁州新郎】的曲子,與一前一後另兩支同為【梁州新郎】的曲子,原本一氣嗬成,無可挑剔。四支曲子的末句同為“春色炫,春風膩,人生豔福非容易。論恩愛,我和你”,極盡香豔之能事,可以稱為《暖香閣》中最為“香豔”的部份。吳梅於十七年後將其刪去,除了去其冗繁、便於搬演之外,難道還有擔心“有傷風化”之嫌?

吳梅改完了《湘真閣曲譜》之後,當年即在蘇州上演此劇。演出當天,他填詞“壽樓春·觀演《湘真閣》南劇”一首以作紀念:

過春風旗亭,記長幹係馬,消受閑情。此際南州留滯,怨歌重聽。身未老,心先驚,動亂愁梅花江城。縱茂苑人歸,青溪夢好,枯樹伴蘭成。雲屏外,霜猿鳴。指斜陽霸國,金粉飄零。漫向瓊樓懷舊,板橋尋盟。淮水碧,鍾山青,恨隔江無多商聲。剩詞客哀時,蕭蕭鬢星,彈《廣陵》。

“怨歌重聽”的吳梅,此刻坐在戲台下靜思前事,回憶過往。“身未老,心先驚”的他,在四十四歲時仍舊守口如瓶,雖然少年情懷似乎已經可以釋懷,但“暖香樓”這出戲從紙上到台上,從筆下到口中,仍然還隻是停留在“前明舊事,秦淮遺韻”的解釋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