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國維的序與折
1923年,十七歲的羅福頤完成了個人的第一本著述《待時軒仿古印草》。作為國學大家羅振玉的兒子,家學的蘊藉與古意的親近本身,已然催熟了年輕的“刀工”。在精摹古璽漢印文字殆遍的基礎上,他開始從容刻印。他刀下的朱文小璽秀挺,漢白文鑄印渾厚端嚴,全然沒有那種故作深沉的賣拙用樸,把印章做為國家之重器、君子之印信來打量的羅福頤,少年老成的治印思想,從一開始就與這個表麵嗜古摹古成風、實則人心不古久矣的時代格格不入,而卓然獨立。
十七歲少年的一百三十方“仿古”之印跡出版之際,王國維序雲:“其家所蓄有秦漢古璽印千百紐,近世所出璽印譜數十種,子期年甚幼,誌甚銳,渾渾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於其中。其於世所謂高名厚利未嚐知也,世人虛憍鄙倍之作未嚐見也,其澤於古也至深,而於今也若遺,故其所作於古人之準繩規矩無毫發遺憾,乃至並其精神意味之不可傳者而傳之,其伎如庖丁解牛,屙僂丈人之承倜縱指之所至無不中者。”
1928年,《待時軒傳古別錄》出版。這一次待時軒中,二十三歲的少年沒有再刻製出大量令王國維也感驚詫的印章,他隻是將一些諸如周代銅觚、戰國虎符、漢代封泥的拓片和文字一一摹寫下來,其父羅振玉將其統編,一一作釋文、年代判別和簡要說明。據說,當時研究金石文字的,叫“傳古別錄”的有兩種,一是眼前的這本羅氏父子著述,另外一本則是陳介祺的《簠齋傳古別錄》。
陳簠齋(1813-1884),名介祺,字壽卿,以號行,山東濰縣人。陳介祺青年時期隨父生活在北京,十九歲即以“詩文名都下”。陳氏家中藏有毛公鼎,和潘祖蔭藏的盂鼎、克鼎,並稱“三寶”。家藏金石古物不計其數,他自撰對聯:“陶文齊魯四千種,印篆周秦一萬字”。《簠齋傳古別錄》即是陳氏專門介紹古物拓片製作方法的一本專業書籍。顯然,這兩本《傳古別錄》的立意和內容都迥異有別,陳氏之著更側重於拓印技法本身,羅氏父子之著則更致力於古器物細節研究與古文字辨識。原本,像《待時軒傳古別錄》這樣一本圖文並茂、古意盎然的專門著述,王國維肯定會更感興趣,作為羅氏友人的他理應撰序評說一番,但這一次卻沒能看到王氏的序言。
原來,在一年前,王國維寫完了此生的最後一篇文字,已撒手人寰。1927年6月2日上午,王氏在頤和園內的魚藻軒前,自沉於昆明湖。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雲: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槁葬於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
一、王國維的序與折
1923年,十七歲的羅福頤完成了個人的第一本著述《待時軒仿古印草》。作為國學大家羅振玉的兒子,家學的蘊藉與古意的親近本身,已然催熟了年輕的“刀工”。在精摹古璽漢印文字殆遍的基礎上,他開始從容刻印。他刀下的朱文小璽秀挺,漢白文鑄印渾厚端嚴,全然沒有那種故作深沉的賣拙用樸,把印章做為國家之重器、君子之印信來打量的羅福頤,少年老成的治印思想,從一開始就與這個表麵嗜古摹古成風、實則人心不古久矣的時代格格不入,而卓然獨立。
十七歲少年的一百三十方“仿古”之印跡出版之際,王國維序雲:“其家所蓄有秦漢古璽印千百紐,近世所出璽印譜數十種,子期年甚幼,誌甚銳,渾渾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於其中。其於世所謂高名厚利未嚐知也,世人虛憍鄙倍之作未嚐見也,其澤於古也至深,而於今也若遺,故其所作於古人之準繩規矩無毫發遺憾,乃至並其精神意味之不可傳者而傳之,其伎如庖丁解牛,屙僂丈人之承倜縱指之所至無不中者。”
1928年,《待時軒傳古別錄》出版。這一次待時軒中,二十三歲的少年沒有再刻製出大量令王國維也感驚詫的印章,他隻是將一些諸如周代銅觚、戰國虎符、漢代封泥的拓片和文字一一摹寫下來,其父羅振玉將其統編,一一作釋文、年代判別和簡要說明。據說,當時研究金石文字的,叫“傳古別錄”的有兩種,一是眼前的這本羅氏父子著述,另外一本則是陳介祺的《簠齋傳古別錄》。
陳簠齋(1813-1884),名介祺,字壽卿,以號行,山東濰縣人。陳介祺青年時期隨父生活在北京,十九歲即以“詩文名都下”。陳氏家中藏有毛公鼎,和潘祖蔭藏的盂鼎、克鼎,並稱“三寶”。家藏金石古物不計其數,他自撰對聯:“陶文齊魯四千種,印篆周秦一萬字”。《簠齋傳古別錄》即是陳氏專門介紹古物拓片製作方法的一本專業書籍。顯然,這兩本《傳古別錄》的立意和內容都迥異有別,陳氏之著更側重於拓印技法本身,羅氏父子之著則更致力於古器物細節研究與古文字辨識。原本,像《待時軒傳古別錄》這樣一本圖文並茂、古意盎然的專門著述,王國維肯定會更感興趣,作為羅氏友人的他理應撰序評說一番,但這一次卻沒能看到王氏的序言。
原來,在一年前,王國維寫完了此生的最後一篇文字,已撒手人寰。1927年6月2日上午,王氏在頤和園內的魚藻軒前,自沉於昆明湖。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雲: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槁葬於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
1928年的待時軒中,王國維自然失約了。但是,除了內衣口袋裏的那封遺書之外,他還給已從紫禁城“移駕”天津租界裏的溥儀寫了最後一份奏折,折子上說,“臣王國維跪奏,為抱國有心,回天無力,敬陳將死之言,仰祈聖鑒事。竊臣猥以凡劣,遇蒙聖恩。經甲子奇變,不能建一謀、畫一策,以紓皇上之憂危,虛生至今,可恥可醜!邇者赤化將成,神洲荒翳。當蒼生倒懸之日,正撥亂反正之機。而自揣才力庸愚,斷不能有所匡佐。而二十年來,士氣消沉,曆更事變,竟無一死之人,臣所深痛,一灑此恥,此則臣之所能,謹於本日自湛清池。伏願我皇上日思辛亥、丁巳、甲子之恥,潛心聖學,力戒晏安……請奮幹斷,去危即安,並願行在諸臣,以宋明南渡為殷鑒。棄小嫌而尊大義,一德同心,以拱宸極,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迫切上陳,伏乞聖鑒,謹奏。宣統十九年五月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