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姚光:“書淫”瑣記姚光(1 / 3)

1931年12月,由陳乃幹先生積極引薦,姚光終於繼商務印書館、北平圖書館等大機構之後,第一次看到了密韻樓蔣氏所遺留下來的部分藏書。姚光刻意從中選取了數十種明版誌書和明人集部原刻本,但始終未能覓得《何翰林集》與《何禮部集》。即便如此,這一批明版古籍在當時的售價仍然高達2.7萬銀元,姚光與舅父高吹萬、閔瑞芝等緊急商定,還是湊錢買下了這一批幾經輾轉的明版古籍。

天道酬勤,也是物聚所好。姚光還是在次年,終於看到了他搜求已久的那兩部集子。原來,明嘉靖年何家原刻本的《何翰林集》與《何禮部集》,在北平圖書館首次挑選密韻樓藏書時,就已經搜入囊中。此刻館內的特藏部裏,姚光正小心翼翼地翻閱著這一部搜求已久的古籍,久久不能釋懷。

1932年夏,年過四十不惑的姚光,終於征得北平圖書館的同意,自籌資金,將兩部何氏文集影印刊行。這部用紙考究、影印精準的稀世文集,姚氏將其定名為《雲間兩何君集》,在以藏書刊書眾多而聞名的姚氏書係中猶顯特別。誠如十八年後,周大烈在《金山姚氏複廬聚書獻書始末記》中所評價的那樣,姚光的眼光的確非同俗流,在堅持影印《雲間兩何君集》的這個事件中,可見一斑。《金山姚氏複廬聚書獻書始末記》原文中提及,如下:

曩者烏程蔣氏所藏明人別集,歸於平館,君豫其役,得見郡人何元朗《翰林集》及弟叔皮《禮部集》,因彙印為《雲間兩何君集》。叔皮當日比附分宜,士論少之,君不以為嫌。即分宜《振秀集》亦嚐假與《鈐山堂集》相校,不以孔翠有毒,而棄其羽毛,其意亦猶是耳。若此瑣瑣,皆可於君書中窺之,則即盡視君書為外紀,亦無不可也。

“不以孔翠有毒,而棄其羽毛”,正是姚光聚書、藏書、刊書、用書的真性情與真眼光。這位南社名士,幾乎參與過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所有社會變革,始終不遺餘力的追求民主與自由之真諦。然而,他又並非是理論上的理想主義者或行動上的冒進主義者;在鄉土建設方麵,開路辦學、通河造渠,廣輯鄉邦文獻,甚至自辦圖書館,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造福民眾之舉措。對於自掏腰包,精心影印的這部《雲間兩何君集》,姚光在書末的跋記中簡短而明確的說明了緣由。原文如下:

有明吾郡何元朗與弟叔皮,同以文采照耀於世,有“兩何君”之稱。論者謂分宜官南祭酒時,叔皮以文受知,厥後分宜執政,元朗因得官翰林。觀叔皮致分宜書,可見二何集中不少感恩之作,以此為二何病;然文人知遇之情,自所難免。二何仕宦皆不得誌,掛冠而歸,優遊林下。元朗風神朗徹,襟度豪爽,叔皮雅敦友誼,尤篤內行,豈嚴氏門下之倫哉!元朗有《翰林集》二十八卷,叔皮有《禮部集》十卷,嘉靖間先後刊梓,顧傳本絕少。近吳興蔣氏密韻樓所藏明人集部之書,歸之北平圖書館。餘與檢書之役,二何之集幸皆遇見,因向借取影印,彙為一函,題曰《雲間兩何君集》,庶其為江左風流之嗣響乎!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八月一日,金山姚光識。

1931年12月,由陳乃幹先生積極引薦,姚光終於繼商務印書館、北平圖書館等大機構之後,第一次看到了密韻樓蔣氏所遺留下來的部分藏書。姚光刻意從中選取了數十種明版誌書和明人集部原刻本,但始終未能覓得《何翰林集》與《何禮部集》。即便如此,這一批明版古籍在當時的售價仍然高達2.7萬銀元,姚光與舅父高吹萬、閔瑞芝等緊急商定,還是湊錢買下了這一批幾經輾轉的明版古籍。

天道酬勤,也是物聚所好。姚光還是在次年,終於看到了他搜求已久的那兩部集子。原來,明嘉靖年何家原刻本的《何翰林集》與《何禮部集》,在北平圖書館首次挑選密韻樓藏書時,就已經搜入囊中。此刻館內的特藏部裏,姚光正小心翼翼地翻閱著這一部搜求已久的古籍,久久不能釋懷。

1932年夏,年過四十不惑的姚光,終於征得北平圖書館的同意,自籌資金,將兩部何氏文集影印刊行。這部用紙考究、影印精準的稀世文集,姚氏將其定名為《雲間兩何君集》,在以藏書刊書眾多而聞名的姚氏書係中猶顯特別。誠如十八年後,周大烈在《金山姚氏複廬聚書獻書始末記》中所評價的那樣,姚光的眼光的確非同俗流,在堅持影印《雲間兩何君集》的這個事件中,可見一斑。《金山姚氏複廬聚書獻書始末記》原文中提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