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六日
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字冷生,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民國初年畢業於浙江法政專科學堂。
博學,梅冷生(1895-1976)善詩文。1920年在溫創辦《甌海潮》周報;同年5月,與王毓英、夏承燾、陳仲陶等組織文學團體慎社,先後刊出文、詩、詞錄4冊,後從甌海道尹吳興林鶤翔學詞。次年在林支持下,重修積穀山下東山書院內謝康樂祠並在山腰添建一間樓房,作為永嘉詞人祠堂;同時創立詞學團體甌社,先後刊出《甌社詞鈔》兩集。繼被選為浙江省議會第三屆議員。1935年春4月,參與許蟠雲、劉景晨等發起建立永嘉征輯鄉先哲遺著委員會,被推為總務兼印行股主任;繼又參與發起補刻光緒《永嘉縣誌》。於1941年2月出任舊溫屬聯立籀園圖書館館長,之後畢生精力主要專注於圖書館工作,為圖書文獻的征集羅致傾盡全力。
姚光於1928年給梅冷生寫這封信時,梅先生還沒有出任籀園圖書館館長,但梅先生的古道熱腸在藏書界早已聲名遠揚。早在1924年,他就建議王毓英館長接受瑞安黃仲弢的9000冊藏書;1925年,又幫助劉紹寬館長發出《征書通啟》,征得吳興劉翰怡、張石銘、周夢坡,海鹽張元濟,杭縣徐仲可等一批家藏圖書;後又於孫延劍館長任內,參與接收溫州鄉先哲遺著,征集委員會移交抄刻本書籍400餘部。姚光於此,當然早有耳聞,也是心生讚佩的。
從姚光的這封信件內容來看,應當是回複梅冷生的征書之邀的。姚光在信中提到,足下所聞,蓋傳者之過也。至“叢書”之舉,前刻《釣璜堂存稿》時亦惟冠此名目而已,並無預定目錄。敝藏中有可刻者亦甚少,足下所教督者固所欽佩,而弟實無以副之耳。梅冷生希望將姚刻叢書《釣璜堂存稿》入藏籀園圖書館,但誠如姚氏所言,當時這套“叢書”隻是有名無實,還未完全形成規模,故而未能如願以付。
從信件內容還可以看到,在梅冷書邀約的圖書交流事項之前,姚光曾就其主持的張堰圖書館草擬的“緣起章則”,向梅冷生求教。張堰圖書館是姚光於1925年10月,與高君定、高君介、何憲純、曹中孚等創辦,姚光任館長。可見早在1925年前後,姚光即與梅冷生有過書信來往。
雖然姚光在張堰圖書館創辦之即的去信,隻是征詢圖書館管理與運營的辦法與經驗,但梅冷生致力於圖書館事業的熱心腸卻讓一貫扶濟鄉土的姚光也感動莫名。信中提到,敝鎮圖書館緣起章則,前以上達,原欲就正,乃荷慨賜捐金,拜領之餘,心殊不安。梅冷生為姚光創辦的這個小鎮圖書館捐贈了資金,雖然數目不詳,但對於全額負擔所有館內開支(包括管理人員工資)的姚光來說,無疑還是頗感驚喜與欣慰的吧。
隨信附寄的,是姚光新近所刻印的鄉邦先哲《舒藝室全集》、《武陵山人遺書》各一部,這兩部江蘇金山的鄉邦文獻就這樣入藏籀園圖書館,與溫州結緣。時光電逝,彈指滄海,姚、梅兩位先生皆已作古,這兩位畢生致力於藏書與圖書館建設的誌士,在這一封有幸存留的信箋上,留下了一段書緣佳話。
姚光
姚光(1891-1945),本名後超,字鳳石,號石子,又號複廬。上海金山張堰人。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首批入社。1918年,柳亞子因故辭去主任職務,推薦姚光繼任,得到全體社員擁護,故論南社主政者有“前有柳亞子,後有姚石子”之稱。酷愛藏書印書,自稱“書淫”,為江南著名藏書家之一。主要致力於鄉邦文獻搜集,曾曆二十餘年編撰《金山藝文誌》,並自籌資金創辦民間圖書館;摒棄“以人廢文”片麵價值觀,力排眾議,影印明代曾依附嚴嵩的何叔皮、何元朗文集,彙為《雲間兩何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