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不然。據說況周頤曾為劉承幹、劉世珩兩位刻書巨頭校書撰序,以此獲取酬勞。遺留下來的二十二封況氏致劉世珩信劄中,就可以管窺況氏當年境遇、賣文待遇與行事實情。
原來,早在民國三年(1913)之前,況氏便開始參與到劉世珩(1874-1926)彙刻《暖紅室劇曲》的校書工作中,這是一部大型的囊括多本明清戲劇的彙刻叢書。由於況氏的詞學聲名,也由於況氏曾在劉氏開辦的江楚編譯書局中供過職,劉氏給況氏開出了校一頁書薪資銀二分的工價,況氏雖不甘願卻也最終接受。以這個校書的工價而言,如果一塊大洋按官製銀七錢二分計算,況氏要掙到一千塊大洋的話,則需要校完16000頁書。按照《暖紅室劇曲》現存刊本的平均頁麵數(80頁)來計算,況氏則需要校完200冊書才能拿到這一千塊大洋之數。
而實際上,劉世珩生前完成校刻的《暖紅室劇曲》叢書,真正刊行的不足百冊。這套劉氏自清末開始進行校刻的大型叢書,至1926年其逝世時,已斷續開展了十餘年校刻工作。這十幾年間,與劉氏同於1926年辭世的況周頤,即使堅持始終,所領到的零星校書工費大概也不會超過500塊大洋吧。而根據二十二封遺劄來看,況周頤的校書工作並沒有堅持太久,不堪校書之累的他,於1914年重陽節前後向劉氏請辭。一年多的校書工作,頂多也就是幾十塊大洋的工費而已。
即便如此,當時酬勞遠不及趙尊嶽學費的這份校書差事,在況氏致劉世珩的第二封信劄中,也可以看得出對時境異常窘迫的況氏之重要性。況氏在信中說道,“杜少陵贈斛斯六官句雲,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乃目前之賤狀矣。欲求惠支十元,如可,祈飭人擲下。”原來,剛給劉氏校完一百多頁書的況周頤,已連忙寫信哭窮,要預支十塊大洋急用。他懇求對方的措辭中,居然懇求到了讓對方“擲下”的程度。至於後來十幾封信中,屢次提到的預支、暫借、欲速(催款)等諸般情狀,可見況氏手頭之緊、境況之糟糕,絕非還能佯作清高。那麼,他為趙尊嶽一年1000塊大洋的學費“忍悲含笑”,又何至於此呢?
按照陳巨來的回憶,況氏之所以對如此高昂的學費仍然不滿不屑,原因無非是趙尊嶽身上的浮躁之氣,與當時開出五百塊大洋學費的另一位富家子弟如出一轍。這種富家子弟的特有習氣,讓況氏覺得難以忍受。《安持人物瑣憶》中記錄了況氏的原話,況公雲:我生平隻有二學生,一為繆藝風之子(子彬),蓋藝風老友也,故認之;二為林鐵尊(翔),詞尚可觀,故認之。這兩個人,叔雍,立無立相,坐無坐相,片刻不停,太“飛揚浮躁”了;蒙安,麵目可憎,市儈形態,都不配做吾學生的。吾因窮極了,看在每年一千五百元麵上,硬是在忍悲含笑。吾與他們談話時,隻當與鈔票在談;看二人麵孔時,當作兩塊袁大頭也。
實則不然。據說況周頤曾為劉承幹、劉世珩兩位刻書巨頭校書撰序,以此獲取酬勞。遺留下來的二十二封況氏致劉世珩信劄中,就可以管窺況氏當年境遇、賣文待遇與行事實情。
原來,早在民國三年(1913)之前,況氏便開始參與到劉世珩(1874-1926)彙刻《暖紅室劇曲》的校書工作中,這是一部大型的囊括多本明清戲劇的彙刻叢書。由於況氏的詞學聲名,也由於況氏曾在劉氏開辦的江楚編譯書局中供過職,劉氏給況氏開出了校一頁書薪資銀二分的工價,況氏雖不甘願卻也最終接受。以這個校書的工價而言,如果一塊大洋按官製銀七錢二分計算,況氏要掙到一千塊大洋的話,則需要校完16000頁書。按照《暖紅室劇曲》現存刊本的平均頁麵數(80頁)來計算,況氏則需要校完200冊書才能拿到這一千塊大洋之數。
而實際上,劉世珩生前完成校刻的《暖紅室劇曲》叢書,真正刊行的不足百冊。這套劉氏自清末開始進行校刻的大型叢書,至1926年其逝世時,已斷續開展了十餘年校刻工作。這十幾年間,與劉氏同於1926年辭世的況周頤,即使堅持始終,所領到的零星校書工費大概也不會超過500塊大洋吧。而根據二十二封遺劄來看,況周頤的校書工作並沒有堅持太久,不堪校書之累的他,於1914年重陽節前後向劉氏請辭。一年多的校書工作,頂多也就是幾十塊大洋的工費而已。
即便如此,當時酬勞遠不及趙尊嶽學費的這份校書差事,在況氏致劉世珩的第二封信劄中,也可以看得出對時境異常窘迫的況氏之重要性。況氏在信中說道,“杜少陵贈斛斯六官句雲,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乃目前之賤狀矣。欲求惠支十元,如可,祈飭人擲下。”原來,剛給劉氏校完一百多頁書的況周頤,已連忙寫信哭窮,要預支十塊大洋急用。他懇求對方的措辭中,居然懇求到了讓對方“擲下”的程度。至於後來十幾封信中,屢次提到的預支、暫借、欲速(催款)等諸般情狀,可見況氏手頭之緊、境況之糟糕,絕非還能佯作清高。那麼,他為趙尊嶽一年1000塊大洋的學費“忍悲含笑”,又何至於此呢?
按照陳巨來的回憶,況氏之所以對如此高昂的學費仍然不滿不屑,原因無非是趙尊嶽身上的浮躁之氣,與當時開出五百塊大洋學費的另一位富家子弟如出一轍。這種富家子弟的特有習氣,讓況氏覺得難以忍受。《安持人物瑣憶》中記錄了況氏的原話,況公雲:我生平隻有二學生,一為繆藝風之子(子彬),蓋藝風老友也,故認之;二為林鐵尊(翔),詞尚可觀,故認之。這兩個人,叔雍,立無立相,坐無坐相,片刻不停,太“飛揚浮躁”了;蒙安,麵目可憎,市儈形態,都不配做吾學生的。吾因窮極了,看在每年一千五百元麵上,硬是在忍悲含笑。吾與他們談話時,隻當與鈔票在談;看二人麵孔時,當作兩塊袁大頭也。
可想而知,趙尊嶽當年在如況氏這樣的主流學者麵前的形象如何?也由此可知,為什麼全是由趙氏資助刻印刊行的況氏著述中,幾乎隻字未提到他的這位“高徒”?清俊不羈的青年趙尊嶽,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他高價求學的況大師生前偶爾一次提到他時,竟然覺得他的形象隻是一塊銀元上的肥臉而已。不過,時年(1926)隻有二十八歲的趙尊嶽,在交了一千塊大洋的學費之後,實際上隻當了況氏一年的學生。況氏旋即於當年逝世,再不用“忍悲含笑”了;趙尊嶽將況老師所著的《蕙風詞》、《蕙風詞話》、《證壁集》等,均自掏腰包,在況氏逝世前後均已刻印出版,於此,況氏倒真可以“含笑九泉”了。直到1965年,趙尊嶽客死海外,仍然屢屢稱頌況氏詞學,且以況氏宗門自豪不已,真不知他此際言說,是否也是另一種“忍悲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