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朱寬:為十三歲思想者作翻譯朱寬(1 / 3)

在各大銀號、錢莊正在擠兌存款、瘋搶黃金的人群之外,朱府裏的中年男子仍就拿著那一冊剛印出來的新書靜默無語。書頁翻開,封麵的背麵印著一個長條形的方框,中年男子拈著一管毛筆,鄭重地在方框左下側鉛印的“謹贈”二字之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朱寬”,而在右上側的鉛字“道鑒”之上沒有題寫名號,也許是一時還沒想好贈與誰,也許隻是臨時署名備用,以備後來贈送給那些素昧平生的新朋友。這一摞夥計拎回的新書,隻是朱寬捐資印製的初版兩千冊《禮足恭聽錄》的一小部分,這本書沒有定價,在版權頁上明確的印著說明“本書為非賣品”。看來,這本書從誕生伊始,就是拿來送人的。

此書開本為十六開,每半頁十一行,每行二十五字,聚珍仿宋版印製。無論從開本、用紙,還是設計、排版,這本贈品書可以說都是當時中華書局印刷廠能夠承印的最高檔次。鉛字橫排、平裝釘裝等當時最普通可行的書籍印製方式都沒有為朱寬所采納,他偏偏選擇了古籍經典裝幀方式的線裝豎排,用了聚珍仿宋字版,而且還用的是大字型號;這本書的字號出奇的大,幾乎達到了一般出版物字號的四倍大小。所有這些,都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包括朱府的夥計、傭人們在內的所有為物價飛漲搞得手忙腳亂的上海人都不理解,一本贈品書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血本?這兩千冊書裏,究竟有什麼了不得的內容,值得讓在上海有家有業的朱寬如此在所不惜?

《禮足恭聽錄》的扉頁上印著一行大字:“獻給有誌於叩門的人”。從目錄上來看,除了一頭一尾的“短歌”和“詩”之外,正文部份的四章“一鑒別”、“二無欲”、“三善行”、“四仁愛”似乎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本書的主旨,無非是勸人向善、多行仁義的勸善書之類。任何一個剛翻開此書的讀者來看,朱寬所印製的這本書極可能就是當時頗流行的,《禮足恭聽錄》附錄部份,譯者朱寬自述“這本書是怎樣寫成的”

可能由天主教會資助或提供內容的“聖跡書”、“布道書”、“福音書”之類的洋玩意兒。然而作為本書附錄部分的朱寬自述內容“這本書是怎樣寫成的”,仔細讀後,就知道原來根本不是一般讀者想象的那回事,這其實就是克裏希那穆提(當時的譯名為“克理希那摩諦”)的第一本著述,也是克氏著述的第一本中文譯著。

朱寬在文中開篇即提到:“這本書是作者在印度馬特司省證道學會裏寫成的,時為一九九年。那時的作者,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印度小孩子,每晚在夢中,他的教師——某英國證道學者——把他領到一位導師那裏去聽訓。”很難想象,這本書即是朱寬為一位十三歲的印度小孩子所作的譯述,這個年紀的“思想家”說的一番“夢話”,能讓一位1940年代的上海人為之傾倒,的確有些匪夷所思,頗讓人欲知其究竟。

在各大銀號、錢莊正在擠兌存款、瘋搶黃金的人群之外,朱府裏的中年男子仍就拿著那一冊剛印出來的新書靜默無語。書頁翻開,封麵的背麵印著一個長條形的方框,中年男子拈著一管毛筆,鄭重地在方框左下側鉛印的“謹贈”二字之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朱寬”,而在右上側的鉛字“道鑒”之上沒有題寫名號,也許是一時還沒想好贈與誰,也許隻是臨時署名備用,以備後來贈送給那些素昧平生的新朋友。這一摞夥計拎回的新書,隻是朱寬捐資印製的初版兩千冊《禮足恭聽錄》的一小部分,這本書沒有定價,在版權頁上明確的印著說明“本書為非賣品”。看來,這本書從誕生伊始,就是拿來送人的。

此書開本為十六開,每半頁十一行,每行二十五字,聚珍仿宋版印製。無論從開本、用紙,還是設計、排版,這本贈品書可以說都是當時中華書局印刷廠能夠承印的最高檔次。鉛字橫排、平裝釘裝等當時最普通可行的書籍印製方式都沒有為朱寬所采納,他偏偏選擇了古籍經典裝幀方式的線裝豎排,用了聚珍仿宋字版,而且還用的是大字型號;這本書的字號出奇的大,幾乎達到了一般出版物字號的四倍大小。所有這些,都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包括朱府的夥計、傭人們在內的所有為物價飛漲搞得手忙腳亂的上海人都不理解,一本贈品書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血本?這兩千冊書裏,究竟有什麼了不得的內容,值得讓在上海有家有業的朱寬如此在所不惜?

《禮足恭聽錄》的扉頁上印著一行大字:“獻給有誌於叩門的人”。從目錄上來看,除了一頭一尾的“短歌”和“詩”之外,正文部份的四章“一鑒別”、“二無欲”、“三善行”、“四仁愛”似乎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本書的主旨,無非是勸人向善、多行仁義的勸善書之類。任何一個剛翻開此書的讀者來看,朱寬所印製的這本書極可能就是當時頗流行的,《禮足恭聽錄》附錄部份,譯者朱寬自述“這本書是怎樣寫成的”

可能由天主教會資助或提供內容的“聖跡書”、“布道書”、“福音書”之類的洋玩意兒。然而作為本書附錄部分的朱寬自述內容“這本書是怎樣寫成的”,仔細讀後,就知道原來根本不是一般讀者想象的那回事,這其實就是克裏希那穆提(當時的譯名為“克理希那摩諦”)的第一本著述,也是克氏著述的第一本中文譯著。

朱寬在文中開篇即提到:“這本書是作者在印度馬特司省證道學會裏寫成的,時為一九九年。那時的作者,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印度小孩子,每晚在夢中,他的教師——某英國證道學者——把他領到一位導師那裏去聽訓。”很難想象,這本書即是朱寬為一位十三歲的印度小孩子所作的譯述,這個年紀的“思想家”說的一番“夢話”,能讓一位1940年代的上海人為之傾倒,的確有些匪夷所思,頗讓人欲知其究竟。

接下來的敘述更加不可思議,朱寬提到這個小孩子用並不流利的英文寫好一番“夢中心得”,還通過夢境呈送給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看完後,亦莞爾許可,並囑付道:‘可把此書好好的印成冊子,和這孩子,一並介紹與世人!”當然,接下來,肯定就是“夢中心得”的英文版出版發行,朱寬本人就是最早接觸到這個彌勒菩薩認可的英文版的中國人之一。他感慨說,“人們都說他們讀了此書後,看出來的東西,什麼都不同了;整個生活,都起了變化了。所以在短短時期內,這書已被譯成二十七國文字,銷數之廣,動以萬計。”當然,接下來朱寬的這個中文譯本,又使這本“夢中心得”有了第二十八國文字,朱先生當然對此是寄予熱望而賦予重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