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健吾:那些夢的碎片李健吾(3 / 3)

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鬱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的“創造社”,單單從社名上看,就是與“未有天才之前”的那個演講完全唱反調的組織。那個以和事老身份、倚老賣老的革命老同誌吳稚輝,根本就不是這幫海歸少年的對手,被郭氏三下五除二,列舉出吳老若幹德語語法、英譯水準上的低級錯誤之後,輕鬆駁斥。可惜,李健吾那時還小,才十五歲,小小少年隻能安靜地坐在講台下聽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隻能揣著一個“天才夢”,又莫名其妙地思考怎樣做成“培養天才的泥土”。

郭沫若代表“創造社”宣稱,我們相信理想的翻譯對於原文的字句,對於原文的意義自然不許走轉,而對於原文的氣韻尤其不許走轉。原文中的字句應有盡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譯,或先或後,或綜或析,在不損及意義的範圍以內,為氣韻起見,可以自由移易。這種譯法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它的先決條件:(一)譯者的語學智識要十分豐富;(二)對於原書要有十分的理解;(三)對於作者要有徹底的研究;(四)對於本國文字要有自由操縱的能力。

可以看到,即使是“翻譯”這個行當裏的人才,“創造社”裏的成員也是在以“天才”的要求培養。與魯迅改變整個國民環境的長期工作相比,郭氏所言顯然更具備技術含量和可操作性。前者寫的是“天才哲學教科書”,後者寫的是“天才技術操作手冊”;前者反映出來的是一種預設的“現實主義”觀察,後者提取出來的則是一種基於現實性的工作方案。無論此時的李健吾是否接觸過類似於《創造季刊》這樣的“天才夢工場”,作為一名在文藝創作上頗有意願與潛質的少年,應該也更傾向於這樣的“工場”式培訓吧。

在1923年的這場翻譯者大辯論中,郭沫若明確提出了“創造社”一行決意要來淌這一趟“未有天才之前”的渾水。他強調說,如此敷衍下去,我們中國的翻譯界,隻好永遠是一潭混水。我們中國的新文化也隻好永遠是一潭混水。但是混水終不能不把它攪個幹淨,永遠留著,那是遺害無窮的。

相信,少年李健吾如果看到這句話,一定會比當年聽到魯迅的那句“那裏會有天才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更為激動振奮。這一年,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李劼人(1891-1962),已經在中華書局出版了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人心》(1922),還寄回了都德的長篇小說《小物件》(又作《小東西》)的譯稿,也由中華書局於當年出版。時年三十二歲的李劼人開始試譯佛羅倍爾的小說《馬丹波娃利》(即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與他的四川老鄉郭沫若不同,他沒有過多的宣言式言論,他隻是以實際行動悄然攪動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死水微瀾”。

而1923年底,李健吾在上海出版的《文學周報》上發表過一篇散文詩《獻給可愛的媽媽們》。這是現在看到的李健吾最早在他人主編的刊物上發表的作品。

1924年2月,李健吾完成了短篇小說《終條山的傳說》,發表在《晨報副刊》上。1924年2月28日,《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出版後宣布停刊,當年鼓噪人心的“天才夢工場”,卻在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的那場演講之後收工退場。

1924年7月,李健吾的獨幕劇《工人》在《文學旬刊》上發表,自顧自地開始“絢爛”了。而此時已經回國的李劼人又翻譯了浦萊浮斯德著的《婦人書簡》,仍由中華書局在當年出版。他試譯佛羅倍爾小說《馬丹波娃利》的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1925年,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由李劼人翻譯的佛羅倍爾小說《馬丹波娃利》。578頁的洋洋巨著成為《包法利夫人》的中國首譯;饒有興味的是,最後一頁隻有一行字:他剛剛得到了那榮譽的勳章。或許,這即是那個期待天才和“未有天才之前”的“天才們”給自我的嘉獎與斯許吧。這一年10月,還有一本形式奇特的譯著引人注目,名為《陀螺》,譯者周作人。書中以分行散文的形式翻譯了古希臘、日本、法蘭西等國的詩歌小品,尤其開首的“希臘小篇”收錄了從希臘文直接譯出的古希臘牧歌、擬曲、對話、小說和古詩共三十四篇,是周作人譯介他所認為具有“一陣清風似的祛除力”的古希臘文學的首次集中展示。序言以一行希臘詩句結束,一點點的禮物,藏著個大大的人情。勳章與禮物、榮譽與勳章,或許都是那個“天才夢”時代,給敢於攪澈1920年代文壇混水的弄潮兒們的精神慰藉罷。

這時,還沒有過於“絢爛”的李健吾,開始冷靜觀察翻譯界這個盛產“天才”的領域。從發表了獨幕劇《工人》之後,雖然創作小說與話劇仍然是他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但他開始認真地觀察與思考眼前的這潭混水,觀察他人的現狀,思考自己的未來。1929年初,李健吾發表了長文《中國近十年文學界的翻譯》,批評了當時文學翻譯界存在的不良現象。首先批評的就是魯迅、周作人等人正在提倡的譯介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自1921年以來,周氏兄弟通力合作,翻譯了一批弱小民族的短篇小說,結集為《現代小說譯叢》和《現代日本小說集》出版。針對當時文藝的狀況與需求,李健吾對此提出了批評:“在我們今日貧乏的境況中把它們介紹進來,多少要算一個歧途的進展。我們底饑不擇食底讀者是抱著來則不拒底態度,非僅來則不拒,而且急忙就囫圇吞咽下去,因為腸胃消化力的微弱,往往會招出走邪底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