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陶然亭:109位閑人的最後雅集陶然亭(1 / 3)

樊樊山,即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前清光緒進士,曆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又擅駢文。

樊氏於1899年,創作了長篇古體詩《彩雲曲》,因著意為京城一代名妓賽金花樹碑立傳,《彩雲曲》一時為街頭巷尾所津津樂道,樊氏詩名之盛始於此曲。更於1913年作《後彩雲曲》,“著意庚子之變”,敘述了賽金花與瓦德西夜宿儀鑾殿的豔聞,一時謂為“床上救國賽二爺”的義妓。這一前一後的《彩雲曲》,時人比之為吳偉業之《圓圓曲》,因其抒寫真人真事而更為時人推崇,樊氏詩名因之名重京華。事實上,賽金花就在這次樊氏作主的雅集之後十年逝去,於1936年葬於陶然亭,這是巧合亦是因緣,當然這是後話。

在1925年的這次雅集中,《彩雲曲》並不是文人雅士們的主題,樊樊山與丁傳靖的交誼隻是含蓄的蘊藉其中。原來,在宣統二年(1911)《滄桑豔》傳奇傳入京城之前,是在1908年丁傳靖在江寧(今南京)準備將其刊刻出版之際,首先請來做鑒定評賞的便是樊樊山。樊老極為讚賞其作品,並當即決定為之再撰一首長詩,這首長詩(《後圓圓曲》)一旦完成,其轟動效應可能與《彩雲曲》不相上下。但因種種原因,當時並未能完稿,而丁傳靖已將這部久為友人們期待的作品付梓,隻得暫時將這個創意擱置起來。

直到1918年時,因無錫商人章履平猝死,樊老見到經黃秋嶽轉呈的章氏遺作《衝冠怒》傳奇殘稿時,有感而發,才將原本是為丁傳靖而作的《後圓圓曲》創作完成。即使在為章氏遺稿所作的題詞中,他仍念念不忘丁傳靖,他寫道:

梅村先生圓圓曲,千古絕唱。惟僅得半而止,厥後邢娘入道、三藩謀逆,先生不及見矣。嚐欲補製一曲,因循未果。曩在江寧,吾友丁闇公以《滄桑豔》劇本見示。怦然意動,欲果此緣,而卒未暇也。今秋嶽以章君所作《衝冠怒》殘稿索題,因製《圓圓曲》一篇,冠諸卷首。老年才退,不惟遠遜駿公,並不及《滄桑豔》、《衝冠怒》兩傳奇之哀感頑豔也。

四月四日樊山再識,時年七十有三。

在1908年丁傳靖正式刊印《滄桑豔》傳奇時,“樊樊山鑒定”的稱謂作為一份“權威鑒定證書”高懸正文首頁之上,而十年後這一首實際上是為丁氏所作的《後圓圓曲》沒能附錄其中,不能不說是一種文人雅誼中的“遺憾”。雖然《後圓圓曲》並沒有取得如《彩雲曲》一般的轟動效應,作為補償也罷,聊作慰藉也罷,樊老對丁傳靖的偏愛一如既往,這一次空前盛會指定丁傳靖作序,頗有再續前緣的衷腸。

樊樊山,即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前清光緒進士,曆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又擅駢文。

樊氏於1899年,創作了長篇古體詩《彩雲曲》,因著意為京城一代名妓賽金花樹碑立傳,《彩雲曲》一時為街頭巷尾所津津樂道,樊氏詩名之盛始於此曲。更於1913年作《後彩雲曲》,“著意庚子之變”,敘述了賽金花與瓦德西夜宿儀鑾殿的豔聞,一時謂為“床上救國賽二爺”的義妓。這一前一後的《彩雲曲》,時人比之為吳偉業之《圓圓曲》,因其抒寫真人真事而更為時人推崇,樊氏詩名因之名重京華。事實上,賽金花就在這次樊氏作主的雅集之後十年逝去,於1936年葬於陶然亭,這是巧合亦是因緣,當然這是後話。

在1925年的這次雅集中,《彩雲曲》並不是文人雅士們的主題,樊樊山與丁傳靖的交誼隻是含蓄的蘊藉其中。原來,在宣統二年(1911)《滄桑豔》傳奇傳入京城之前,是在1908年丁傳靖在江寧(今南京)準備將其刊刻出版之際,首先請來做鑒定評賞的便是樊樊山。樊老極為讚賞其作品,並當即決定為之再撰一首長詩,這首長詩(《後圓圓曲》)一旦完成,其轟動效應可能與《彩雲曲》不相上下。但因種種原因,當時並未能完稿,而丁傳靖已將這部久為友人們期待的作品付梓,隻得暫時將這個創意擱置起來。

直到1918年時,因無錫商人章履平猝死,樊老見到經黃秋嶽轉呈的章氏遺作《衝冠怒》傳奇殘稿時,有感而發,才將原本是為丁傳靖而作的《後圓圓曲》創作完成。即使在為章氏遺稿所作的題詞中,他仍念念不忘丁傳靖,他寫道:

梅村先生圓圓曲,千古絕唱。惟僅得半而止,厥後邢娘入道、三藩謀逆,先生不及見矣。嚐欲補製一曲,因循未果。曩在江寧,吾友丁闇公以《滄桑豔》劇本見示。怦然意動,欲果此緣,而卒未暇也。今秋嶽以章君所作《衝冠怒》殘稿索題,因製《圓圓曲》一篇,冠諸卷首。老年才退,不惟遠遜駿公,並不及《滄桑豔》、《衝冠怒》兩傳奇之哀感頑豔也。

四月四日樊山再識,時年七十有三。

在1908年丁傳靖正式刊印《滄桑豔》傳奇時,“樊樊山鑒定”的稱謂作為一份“權威鑒定證書”高懸正文首頁之上,而十年後這一首實際上是為丁氏所作的《後圓圓曲》沒能附錄其中,不能不說是一種文人雅誼中的“遺憾”。雖然《後圓圓曲》並沒有取得如《彩雲曲》一般的轟動效應,作為補償也罷,聊作慰藉也罷,樊老對丁傳靖的偏愛一如既往,這一次空前盛會指定丁傳靖作序,頗有再續前緣的衷腸。

可惜,舊式文人的師友交誼與詩詞興會的風雅情懷,終抵不過1911年那一場能夠轟翻千年帝製的劇變。曾賦詩三萬餘首,並著有上百萬言駢文的高產文豪——樊樊山,除了香豔摩登的《彩雲曲》尚能為時人做飯後談資之外,他的形象隻不過是一個衰鬢殘喘、古板自傲的前清遺老罷了。時年八十歲的樊老已定居北平十三年,卻遠不比當年任兩江總督時的氣派,為謀生計,樊老甚至去給比自己小三十八歲的梅蘭芳當文詞老師,為其修改戲曲文詞,聊以糊口。而此時的丁傳靖也並不比樊老的處境好多少,總統府秘書的虛銜,也無非是替人撰寫文書、修改文章的清閑差事罷了。三月三的乍暖還寒天氣,丁傳靖也懶得出門,呆在家裏靠想象完成了樊老指定的作業,一篇序言寫得中規中矩,卻早沒了當年的那份驚豔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