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一個喜與優伶伴遊,情癡意長的顯宦,發現《梅花夢》傳奇稿本並珍藏之,實在有點物聚所好,天意人心的味道了。當然,這種情癡秉性自然與“鐵麵禦史”所要求的體性格格不入,在張盛藻同治三年(1864)得到這本傳奇之後數年,就被朝廷派至溫州任知府去了。當然,在張先生的行囊中,仍然少不了這本《梅花夢》,在光緒十二年(1886),他又讀了一遍,甚至希望能自己出錢將其刊行於世了。這本《梅花夢》從同治三年至光緒十二年,二十二年間輾轉於京師、溫州兩地,在張盛藻先生的藏書中,也算是一傳奇了吧。
時光流轉,大清帝國倏忽覆滅。這本《梅花夢》也隨之流遷難覓,奇巧的是,1918年,它再次出現在了另一位溫州官員的手中。這名官員就是冒廣生(1873-1959)。他是明末冒襄(字辟疆)的後裔,字鶴亭,號疚齋,江蘇如皋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後誥授資政大夫。清末任刑部郎中、農工商部郎中,民國後曆任農商部全國經濟調查會會長,江、浙等地海關監督,民國二年(1913),江蘇如皋人冒廣生出任甌海關監督,任溫州甌海關監督長達五年。
民國七年(1918),冒廣生從溫州甌海關監督一職卸任時,赴南京辦理公務時,偶然得遇這本張盛藻舊藏的《梅花夢》,感慨萬分,就於原稿本空白頁處,題下了三段文字。轉抄,酌加句讀如下:
一卷唏噓夢裏因,百年革鼎易成塵。舊時明月梅邊在,瘦損美人又幾分。五年飽看永嘉山,太守風流王謝間,擬喚奚奴抄副本,尊前紅豆教雙鬟。
溫州昆腔盛行,春陔太守收溫州,久有才名,飛霞洞壑間有其墨跡。餘囑呂紳模刻上版,親為題跋,附記以告,斯安留念。
從永嘉入都,獲睹此卷,因題,疚齋冒廣生。
看來,冒先生對於前朝官員張盛藻還是頗多讚許的,對張先生在溫州的行跡也頗為熟悉,甚至要將張先生在溫州留下的墨寶一一刊行於世。作為精通戲曲,本人也擅作詞曲,著有《疚齋雜劇》而名播一世的冒先生來說,自然對這本張先生舊藏的《梅花夢》,倍加珍視,即刻請人抄錄了副本,甚至切盼著能於有閑時就著稿本打譜演唱。
可以揣測,目前能看到的《梅花夢》稿本之石印本,即魯迅先生在信中提到的那個石印本,可能就是在冒廣生先生授意下,加以石印刊行於世的。荏苒七八十年過去,《梅花夢》原稿本早已不知所蹤,即使此石印本也頗為稀見,而兩位溫州官員——張盛藻與冒廣生因這枝“梅花”而結就的隔世因緣,則更加值得我們珍視與思索罷。
張盛藻對《梅花夢》傳奇稿本的發現,冒廣生對《梅花夢》傳奇的石印推廣,不但是為保存珍籍而平添了一段書林掌故;也還不僅僅是為存留清代傳奇劇本而增加的那麼一點曲海佚事。尤為重要,也是尤其奇巧的是,這段佳話與南戲之祖籍、昆腔之肇始——溫州珠聯璧合,這確是溫州戲曲史中又一難得的豔遇吧。
像這樣一個喜與優伶伴遊,情癡意長的顯宦,發現《梅花夢》傳奇稿本並珍藏之,實在有點物聚所好,天意人心的味道了。當然,這種情癡秉性自然與“鐵麵禦史”所要求的體性格格不入,在張盛藻同治三年(1864)得到這本傳奇之後數年,就被朝廷派至溫州任知府去了。當然,在張先生的行囊中,仍然少不了這本《梅花夢》,在光緒十二年(1886),他又讀了一遍,甚至希望能自己出錢將其刊行於世了。這本《梅花夢》從同治三年至光緒十二年,二十二年間輾轉於京師、溫州兩地,在張盛藻先生的藏書中,也算是一傳奇了吧。
時光流轉,大清帝國倏忽覆滅。這本《梅花夢》也隨之流遷難覓,奇巧的是,1918年,它再次出現在了另一位溫州官員的手中。這名官員就是冒廣生(1873-1959)。他是明末冒襄(字辟疆)的後裔,字鶴亭,號疚齋,江蘇如皋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後誥授資政大夫。清末任刑部郎中、農工商部郎中,民國後曆任農商部全國經濟調查會會長,江、浙等地海關監督,民國二年(1913),江蘇如皋人冒廣生出任甌海關監督,任溫州甌海關監督長達五年。
民國七年(1918),冒廣生從溫州甌海關監督一職卸任時,赴南京辦理公務時,偶然得遇這本張盛藻舊藏的《梅花夢》,感慨萬分,就於原稿本空白頁處,題下了三段文字。轉抄,酌加句讀如下:
一卷唏噓夢裏因,百年革鼎易成塵。舊時明月梅邊在,瘦損美人又幾分。五年飽看永嘉山,太守風流王謝間,擬喚奚奴抄副本,尊前紅豆教雙鬟。
溫州昆腔盛行,春陔太守收溫州,久有才名,飛霞洞壑間有其墨跡。餘囑呂紳模刻上版,親為題跋,附記以告,斯安留念。
從永嘉入都,獲睹此卷,因題,疚齋冒廣生。
看來,冒先生對於前朝官員張盛藻還是頗多讚許的,對張先生在溫州的行跡也頗為熟悉,甚至要將張先生在溫州留下的墨寶一一刊行於世。作為精通戲曲,本人也擅作詞曲,著有《疚齋雜劇》而名播一世的冒先生來說,自然對這本張先生舊藏的《梅花夢》,倍加珍視,即刻請人抄錄了副本,甚至切盼著能於有閑時就著稿本打譜演唱。
可以揣測,目前能看到的《梅花夢》稿本之石印本,即魯迅先生在信中提到的那個石印本,可能就是在冒廣生先生授意下,加以石印刊行於世的。荏苒七八十年過去,《梅花夢》原稿本早已不知所蹤,即使此石印本也頗為稀見,而兩位溫州官員——張盛藻與冒廣生因這枝“梅花”而結就的隔世因緣,則更加值得我們珍視與思索罷。
張盛藻對《梅花夢》傳奇稿本的發現,冒廣生對《梅花夢》傳奇的石印推廣,不但是為保存珍籍而平添了一段書林掌故;也還不僅僅是為存留清代傳奇劇本而增加的那麼一點曲海佚事。尤為重要,也是尤其奇巧的是,這段佳話與南戲之祖籍、昆腔之肇始——溫州珠聯璧合,這確是溫州戲曲史中又一難得的豔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