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理性和道德不是一回事。理性選擇的結果是最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一定最合乎道德,理性和道德有時會發生衝突。當然,理性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
第三,理性和自由不一定一致。這一點,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小孩子對學習感到厭倦,但父母認為隻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出息,於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展開博弈: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行動采取各種各樣的激勵方案,孩子也會根據父母的行動尋找對策。文章開始的故事中被下了詛咒的人們,顯然是不自由的,但他們心裏享用美食的欲望仍然是理性的,這一點毫無疑問,這就是理性與自由的悖論。當然,現實並非完全如此,有些理性的選擇和自由的選擇也會達成一致,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理性人的主要特征就是“目標明確”四個字,博弈的參與者十分清晰、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並為此進行各種理性的選擇。
無處不在的對局
博弈論並不僅限於經濟或政治領域,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生命的演化,都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決策過程。哈佛大學的博弈論教學,就擯棄了傳統的枯燥數學模型分析,通過關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引領大家自然而然地進入無處不在的博弈對局。
人們每天從一早醒來就必須不斷地做決定,日複一日決定早餐要吃什麼;要不要到超市瘋狂采購一番;要不要看場電影、散散步,甚至讀一本書……這些都是小事情,更重大的則比如:報考哈佛還是耶魯,選擇什麼專業,如何選擇伴侶,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如何開展一項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該與誰合作,做不做兼職,要不要競爭總裁的職位,要不要競選總統……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人生場景,都會有博弈的參與。
在這些決策中,有些是完全由你一人做決定的(比如去不去散步),但決定的空間不可能是完全封閉的。你不可能在一個毫無幹擾的真空世界裏做決定,相反,你的身邊全是和你一樣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這種互動關係自然會對你的思維和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別人的選擇和決策直接影響著你的決策結果,這種相互影響你有時甚至覺察不到。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擺脫這種相互影響了,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聯係緊密的社會中,是一張大網上的一個個結。
為了解釋和理解博弈決策的相互影響,我們不妨看看一個石匠的決策和一個拳擊手的決策有什麼區別。
當石匠考慮怎樣開鑿石頭的時候,如果地質情況清楚,他不必擔心石頭主動跳起來跟他過不去——他的“對象”原則上是被動和中立的,不會對他表現出策略對抗。然而,當一名拳擊手打算攻擊對手的時候,不僅他的每一招進攻都會招致抵抗,而且他還麵臨對方的主動出擊。
在人與人的博弈中,你必須意識到,你的商業對手、未來伴侶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聰明而有主見的人,是關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明白人”,而不是被動的、中立的角色。一方麵,他們的目標常常與你的目標發生衝突;另一方麵,他們當中包含潛在的合作因素。在你做決定的時候,必須將這些衝突考慮在內,同時注意充分發揮合作因素的作用。
博弈論是一種決策的藝術。因為博弈無處不在,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掌握博弈的策略思維對你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正因為如此,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博士保羅·薩繆爾森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