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癮疹(蕁麻疹)(1 / 1)

黃某,女,47歲。2007年8月4日初診。

全身反複發疹伴瘙癢5年餘。患者自幼有過敏性鼻炎病史。5年前因精神緊張誘發皮疹,後持續發作,雖經多家醫院診治,給予多種抗組胺藥物、甘草甜素(甘草酸)及雷公藤製劑等治療,症情仍反複不已,皮疹驟發驟退,伴劇烈瘙癢。近年來時覺胸悶不舒,尤以皮疹發生時為顯。納便正常,夜寐欠安。檢查:軀幹、四肢散在大小不一紅色風團,壓之褪色,劃痕征(+)。苔薄,舌質紅,脈弦。中醫診斷:癮疹。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辨證:肝鬱失暢,風勝蘊膚。治擬疏肝解鬱,祛風止癢。處方:

柴胡9g

當歸9g

白術芍(各)12g

黃芩9g

丹參20g

香附9g

白鮮皮15g

浮萍草9g

茜草9g

蒼耳草9g

防風9g

紫草9g

枳殼9g

陳皮9g

薑半夏9g

生甘草3g

醫囑:忌動怒、焦慮、緊張,忌海腥發物。

二診:服上方14劑後,皮疹發生減少,無胸悶窒息感,無明顯瘙癢,納便正常,夜寐轉安,時有夢擾。檢查:軀幹、四肢散在少量豌豆大小風團,色淡紅,壓之褪色。苔薄膩,舌質紅,脈弦。治擬理氣健脾,祛風除濕止癢。處方:

蒼術12g

黃柏9g

豬苓12g

柴胡9g

當歸9g

赤白芍(各)9g

香附9g

八月劄9g

合歡皮9g

白鮮皮15g

浮萍草9g

豨薟草12g

夜交藤30g

靈磁石30g

生甘草6g

三診:服上方14劑後,皮疹無新發,無胸悶不適,無腹痛諸症,納寐正常,檢查未見風團皮損。苔薄,舌質紅,脈弦。基本痊愈,治擬益氣固表,潤膚止癢,以資鞏固。處方:

黃芪15g

白術芍(各)12g

防風9g

白蒺藜12g

雞血藤30g

夜交藤(先煎)30g

當歸12g

赤芍9g

浮萍草12g

地龍12g

生甘草3g

【按語】“癮疹”相當於西醫之“蕁麻疹”,因其時隱時現,抓之即起而得名。中醫文獻對其論述頗多,在病因方麵,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癮疹證治》已注意到了內因的作用,如“內則察其髒腑虛實,外則分寒暑風濕”。

本病患者素體稟賦不耐,平素情誌不暢,肝鬱日久,失於條達,風邪內侵,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氣血失和,邪壅腠理,而致發病。故首擬疏肝解鬱,祛風止癢之法加以治療,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蒼耳草、浮萍草等皆能入肺達表,散風止癢;防風氣味俱薄,性浮達表,《本經》主“大風”冠於句首,乃治風必不可少之藥;酌加清熱涼血之黃芩、紫草、茜草涼血清心,以斷風熱內熾之路,更助祛邪止癢之功;當歸、丹參、白芍養血活血,取“血行風自滅”之意,亦有助止癢之力。

服上方後症情緩解,故當固其本,藥用蒼術、黃柏、豬苓等以調理脾胃、健脾除濕。最後為防其病久耗傷氣血,乃擬玉屏風散益氣固表以資鞏固。諸方合用,肌腠乃密,則邪侵無機,複發無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