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人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1 / 1)

4.天人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強調要主動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精神情誌活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黃帝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它指導人們主動去適應外在的環境,從而使自己的身心都達到健康、與自然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強調整個宇宙與人都是由氣構成的,這成為了“天人相應”的理論根據,並確定了天人一體的整體觀。自然界是一個整體,人體也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及宇宙同樣是一個整體。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的統一性。

“法於陰陽”是天人合一的體現

“法於陰陽”是《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理論,是天人合一理論在養生觀上的體現。它要求人與自然環境要和諧相處,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並以此來調節人體陰陽,這在幾千年的養生理論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即人類是根據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而生育成長的。“人與天地相參(相互參證)也,與日月相應。”這是中醫人天相應的基本理論。中醫認為,人是一個複雜的開放係統,人的諸器官及其功能與大自然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並始終處於動態的聯係之中。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人體中所包含的那些與宇宙自然功能相近、物質相似的東西,是與自然界中的同類事物相通的。

天人合一要“順陰陽”

想順陰陽,就要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調整養生的方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提出了四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時調神,是中醫養生保健的一大特點,它強調必須順應時令之氣來調養精神。四時調神,古代醫家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但也相當靈活,總體上以獲得心神暢快為度。

此外,順陰陽還應遵循一天中的陰陽變化規律,因為一天也相當於一個小四季。《黃帝內經·素問》中描述了一天中陰陽之氣的變化規律:早晨陽氣生,中午陽氣充足,晚上陽氣不足。

天人合一要“安居處”

《靈樞·本神》中還提出“安居處”的要求:“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強調了人不僅應該安住在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且要安住於自己的內心。

古代養生學認為,居處一定要小,這樣有利於養氣。古時皇帝雖然坐擁天下,但臥房也不過九尺,而且床的四周還有帷帳,其目的就是使陽氣聚集,以利養生。

此外,傳統養生學很重視居住環境同人的身心健康的關係,主張擇地居住,除自然環境、衛生條件外,也要注意居室陳設和人際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