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什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意思是,春夏養陽,利於陽氣的生發滋長;秋冬養陰,利於陰氣的斂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麵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產生影響。正確地認識自然,掌握並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是保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必要手段,對養生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春夏養陽
春夏養陽是中醫因時製宜養生的原則之一。在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應該順時養生,去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
尤其要注意的是,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萬物生長得很茂盛,人體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人體陽氣,方能得養生之道。這個季節陽氣極盛,暑熱邪盛,大熱耗氣,很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很容易受寒濕之邪,寒濕會傷到人體陽氣。此外,由於天氣炎熱,人們通常喜歡吃冷飲,這最容易傷陽。所以夏季既要注意避暑,又要避免過食冷飲。
平時陽氣虛弱的人,可在春夏季節服用補氣健脾的藥物。久咳、哮喘、關節疼痛等陽氣不足、秋冬易發病的人,則可采用針刺、灸法、中藥敷貼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陽氣,達到預防冬季疾病複發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冬病夏治。
春夏之時,人們通常喜歡在戶外休閑,活動量相對增大,腠理開泄,汗液增多。特別是夏季,暑氣逼人,常常導致陽氣疏導發散太過,或者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而使內寒過甚,以至於體內陽氣虛衰,所以古代醫學在天人相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
秋冬養陰
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養生者宜順時而養,做到護藏陰精。凡有損失陰精的情況皆應避免。
秋冬是陰氣旺盛的季節,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的時候適宜吃滋陰之品以防燥邪。此外,要保持居室空氣的濕潤,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飲酒抵禦寒冷。辛辣的食物容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很容易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
選擇食物時,應注意盡量選擇潤燥滋陰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梨、葡萄、芡實、大棗等製成的藥膳。對於陰虛之人,在冬季吃一些養陰之品如枸杞、麥冬、六味地黃丸等,可有效調整人體的陰虛狀態,夏季口幹舌燥的症狀亦會有所緩解,也不容易發病了,這亦即夏病冬治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