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訣 識人(1 / 3)

劉邦說得沒錯,如果他沒有蕭何、韓信、張良等諸多有才能的人,他怎麼可能得天下?

當初韓信懷揣張良的舉薦信卻沒有拿出來,而無奈劉邦沒能慧眼識珠。韓信生性高傲,不善迎奉的他不受重用,遂有跳槽之心。最後多虧蕭何求賢若渴,月下追趕韓信,並說服劉邦重用韓信,為大漢江山覓得了一個中流砥柱!

由此可見,有一雙慧眼是多麼重要。

抗倭名將戚繼光也說過:“居官不難,聽言為難;聽言不難,明察為難。”識人難,曆來如此。

薛福成讚譽曾國藩“知人之鑒,超軼古今”,李鴻章稱譽他“知人之鑒,並世無倫”,石達開也說曾“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一個人即使再怎麼重視人才,若沒有識人的能力,也是白搭。

曾國藩會識人,而且也深知人才的重要。鹹豐元年,他曾對鹹豐帝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由此可見,他很早就開始站在治國興邦的高度上考慮人才了。對於官場上的一些庸官,他說:“但求苟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為。將來一有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

因此,他常常說,“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國家大計,首重留心人才”,“用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危”……

甚至麵對新式武器,他依然認為人比武器要重要:“製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這句話和毛澤東的“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的觀點不謀而合。

也正因為曾國藩對“人才”的看重,才讓他成為“人才”。意識到人才重要的曾國藩,也便不遺餘力地追尋人才。

他說:“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意思就是說,尋求人才就應該如白圭的治生,像老鷹和隼獵取食物一樣迅速,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帶著如此想法,曾國藩時時刻刻都在留意身邊的人才,生怕漏掉一個。而一旦發現一個人的過人之處,他就會用筆記下來,一記就是一串。然後他就根據這些記在本子上的人名,挨個尋找機會考察他們的能力,而且還分別用“聞耳”“聞舌”“見可”來對這些人才進行分類,這個意思是說,有些是他聽到的,有些是別人推薦的,有些則是親眼見過的等。

同時,曾國藩在“識人”上還非常謙虛,有錯就糾。在他當上兩江總督後,發現很多人更願意效力於胡林翼,於是便進行了反省,最後發現是因為自己保舉太少引起的,於是便改正了自己不足之處,並和胡林翼展開了“人才”爭奪戰。為了讓別人知道他也經常保舉人才,他還專門寫了《勸學篇示直隸士子》一文告訴大家,這些人才他會分成三等,也都會層層保舉等。

劉邦說得沒錯,如果他沒有蕭何、韓信、張良等諸多有才能的人,他怎麼可能得天下?

當初韓信懷揣張良的舉薦信卻沒有拿出來,而無奈劉邦沒能慧眼識珠。韓信生性高傲,不善迎奉的他不受重用,遂有跳槽之心。最後多虧蕭何求賢若渴,月下追趕韓信,並說服劉邦重用韓信,為大漢江山覓得了一個中流砥柱!

由此可見,有一雙慧眼是多麼重要。

抗倭名將戚繼光也說過:“居官不難,聽言為難;聽言不難,明察為難。”識人難,曆來如此。

薛福成讚譽曾國藩“知人之鑒,超軼古今”,李鴻章稱譽他“知人之鑒,並世無倫”,石達開也說曾“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一個人即使再怎麼重視人才,若沒有識人的能力,也是白搭。

曾國藩會識人,而且也深知人才的重要。鹹豐元年,他曾對鹹豐帝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由此可見,他很早就開始站在治國興邦的高度上考慮人才了。對於官場上的一些庸官,他說:“但求苟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為。將來一有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

因此,他常常說,“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國家大計,首重留心人才”,“用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危”……

甚至麵對新式武器,他依然認為人比武器要重要:“製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這句話和毛澤東的“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的觀點不謀而合。

也正因為曾國藩對“人才”的看重,才讓他成為“人才”。意識到人才重要的曾國藩,也便不遺餘力地追尋人才。

他說:“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意思就是說,尋求人才就應該如白圭的治生,像老鷹和隼獵取食物一樣迅速,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帶著如此想法,曾國藩時時刻刻都在留意身邊的人才,生怕漏掉一個。而一旦發現一個人的過人之處,他就會用筆記下來,一記就是一串。然後他就根據這些記在本子上的人名,挨個尋找機會考察他們的能力,而且還分別用“聞耳”“聞舌”“見可”來對這些人才進行分類,這個意思是說,有些是他聽到的,有些是別人推薦的,有些則是親眼見過的等。

同時,曾國藩在“識人”上還非常謙虛,有錯就糾。在他當上兩江總督後,發現很多人更願意效力於胡林翼,於是便進行了反省,最後發現是因為自己保舉太少引起的,於是便改正了自己不足之處,並和胡林翼展開了“人才”爭奪戰。為了讓別人知道他也經常保舉人才,他還專門寫了《勸學篇示直隸士子》一文告訴大家,這些人才他會分成三等,也都會層層保舉等。

那麼,求賢若渴的曾國藩,又是如何識人選才的呢?

首先,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沒有固定模式。甚至可以說,他從不以出身、資曆來衡量一個人。他說:“不宜複以資地限之,衛青人奴,拜相封侯,身尚貴主。此何等時,又可以尋常行墨困奇崛男子乎!”因此,他需要的人才是“但求一長可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才”,“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輒謂無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