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訣 識人(2 / 3)

曾國藩並非隻是說說而已,他確實在“識人”時沒有考慮其他附加因素。正因為如此,他才將有著各樣能力的有誌之士歸於門下,正如薛福成所說:“在籍辦員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

不過,雖然他用人不拘一格,但並不表示他良莠不辨。對曾國藩來說,所謂的不拘一格,是建立在符合基本人才標準的基礎上的,所以也才有了“搜求人才,采納眾議,鄙人亦頗留心,惟於廣為延攬之中,略存崇實黜華之意。若不分真偽,博收雜進,則深識之士,不願牛驥同皂,庸人得意,而賢者反掉頭去也”的話。

曾國藩選拔人才很看重“德才兼備”四個字。而對於“德才”,他也很認同司馬光所說的“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魏徵曾說過:“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如果把“德”和“才”分開,那麼曾國藩在選人時更看重的就是一個人的“德行”了。

在一篇論德才的文章中他說:“司馬光曰:‘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餘謂……德而無才以輔之,則近於愚人;才而無德以立之,則近於小人,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

由於他對“德行”的重視,他在選擇人才時,經常“於純樸中簡擇人才”,因為他認為“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對於那些“心竅多,以大言取寵”的浮滑之人,他是深惡痛絕的。

“好談兵事者,其閱曆必淺;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這就是曾國藩的“識人”觀點,“崇實而黜華”,就是說,他崇尚“簡默樸實”,討厭油嘴滑舌者。

為此,他還總結出了擇人標準,並把人分為“官氣多”“鄉氣多”兩類。他認為那些“官氣多”的人大多喜歡講資格、裝樣子,遇事無法做到盡心盡力,更做不到心到、口到和眼到;而那些“鄉氣多”者大多又好逞才能,好做出格之事。對於這兩類都有缺點的人,曾國藩倒更願意選擇“鄉氣多”者,因為他認為:“若官氣增一分,則血性必減一分。”

所以這個“鄉氣”也可被稱為“血性”。對他來說,“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同時,曾國藩還非常注重人才的互相吸引,因為他覺得“其闒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睹賢哲在位,則卜其將興;見冗員浮雜,則知其將替”。

意思就是說,人才之間是相互吸引的,什麼樣的人會吸引什麼樣的人,這也就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所以曾國藩在選拔人才時,更多的是讓其幕僚來推薦。因為他認可幕僚,所以也相信幕僚的推薦。果然,吳廷棟推薦的方宗誠、陳艾,劉星房推薦的淩煥,周騰虎推薦的趙烈文等,都不負眾望。

所以對曾國藩來說,“以己才引人才”的做法,準確性更高。

千裏馬有了,需要的是伯樂。伯樂擁有了千裏馬,也要會使用才行。對於自己“識”得的人才,曾國藩非常善用,特別是對一些年輕人,他總會放心地使用他們、提攜他們。

曾國藩創立的打敗了太平天國的那支湘軍,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從平均年齡來看,他1854年初創時,統帥的平均年齡為35歲;到了太平天國被鎮壓時,除去已經死去的,將領的平均年齡則為45歲。由此可見,湘軍將領是以中青年為主的,所以他們才精力充沛,有熱情、有朝氣。

當然,能有這麼年輕的將領,是和曾國藩的提攜分不開的。

孔子曾感慨道:“後生可畏。”這一點從曆史上也能看出,比如秦國的甘羅,12歲就官拜上卿,這是由於他善於解決外交難題,使秦朝沒有費一兵一卒便坐得趙國五城和燕國十一城;而秦始皇是在22歲奪回執政權的,在38歲他又統一了六國;周瑜33歲指揮赤壁大戰……

說到曾國藩善於識人,就不得不佩服他為了選拔人才,不摻雜任何私念了。

有些人在選擇人才時,肯定會考慮一下,如果這個人能力太強,會不會威脅到我的位置?或者這個人的個性我不喜歡,還是不用他吧,等等。但在這點上,曾國藩則是無私的。比如他使用李世忠、陳國瑞這兩位悍將。

這兩位從個性上,曾國藩都不是很喜歡,而且陳國瑞還是太平軍的叛徒。然而,這兩人打仗非常凶狠,所以他就用了,而且是用“用其才,遠其人”的策略來用的。

從這點上來說,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如今很多人選拔人才,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的,隻要看著不順眼,這個人就是再有本事他也不用。

曾國藩的公平還表現在對自己的親友上。對於來投靠他的親友,他均一視同仁,有能力者用,無能力者走,絲毫不會因為是自己的親友而違背自己的用人原則。

在這點上,更值得我們現在的老板和用人者借鑒。

當然,曾國藩還有一種識人方式,那就是用麵術識人。

《清史稿》記載,曾國藩在接見前來報效之人時,總是“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而記其優劣,無或爽者”。

就是說,曾國藩在同被接見者見麵時,會從他的相貌、言語、舉止來觀察,然後知其為人處世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