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訣 納言(2 / 2)

後來,湘潭大捷,殲滅太平軍四千餘人。而得以逃生的王鑫在後來的浙江和新疆戰役中均立了戰功。

除此而外,陳士傑還曾兩次諫言陷入困境的曾國藩,也均被曾國藩采納,也都因此擺脫了困境。由此可以說,接受陳士傑的諫言,為曾國藩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第三是納李元度總結三次失敗之言。

舉人出身的李元度和曾國藩有著很深的交情,他的“三不忘”之說,讓曾國藩受益匪淺。

1854年年底,曾國藩在和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作戰時,三次失敗。第一次敗於湖口,第二次敗於九江。第三次更慘,連他坐的船也被石達開俘去,雖然幸得逃生,但所帶文件都丟了。曾國藩覺得顏麵盡失,於是召集幕僚,總結湘軍三次大敗的原因。

麵對如此狀況,大家麵麵相覷,誰都不敢亂講話。曾國藩看向李元度,李元度便直言道:“恩公東下之師,氣勢銳甚。然自三月至今,凡經三次大挫,初挫於嶽州,繼挫於靖港,今又挫於九江湖口。幸而屢蹶複振,未壞大局。然依在下之見,非失於恩公不知兵,而失於知兵。”

曾國藩的臉掛不住了,有些尷尬地聽著。李元度繼續說:“嶽州之敗,師未集而因大風阻於洞庭湖,敵察我軍疲困,大股圍入,其敗理所固然。靖港之敗則不然。恩公惑於鄉紳之請,臨陣變計,朝令夕改,是策略之失。九江湖口之敗,問題最大。百餘小船入湖,敵斷退路,敵變化莫測,又以小船攻我之大船,我之虛威無用。師出不謀退路,乃行軍大忌,不能不敗。”

短短幾句話,李元度已經指出三次失敗的原因了,而且還說石達開才是勁敵。

曾國藩雖然心裏很不舒服,但又覺得李元度說得沒錯,也便頻頻點頭,更對李元度多了分欣賞。

第四是納羅澤南進攻武漢之言。

曾國藩和石達開交戰三次失敗後,湘軍水師元氣大傷,幾近癱瘓。在近兩年時間裏,曾國藩都坐困江西,休養生息。直至1856年10月,乘太平天國內訌之際,湘軍才從江西攻打武漢,逐漸走出困境。

而這次進攻武漢以救江西、圖全局的建議還是羅澤南提出的。

羅澤南是湘軍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湘軍初期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一直受命於曾國藩。

那是在1856年5月,看著曾國藩“伏”在江西不能動彈,羅澤南便上書曾國藩,提出分兵增援武昌外圍的湖北巡撫胡林翼的建議。還說一旦攻克武漢,湘軍便能從水路東下,最後會師九江,這樣,江西、湖北的軍事形勢才能根本好轉。

曾國藩看著一蹶不振的湘軍,還是有些猶豫。羅澤南又親見曾國藩,他慷慨陳詞,縱談利弊,將整個作戰計劃都說了一遍。還說若這麼做,便能盤活全局。若一味死守江西,很可能成為甕中之鱉。曾國藩最終同意了羅澤南的意見,而結果真和羅澤南所說一樣。所以多年之後,曾國藩想起來,還是很佩服羅澤南的膽識以及“能取遠勢”的遠見。

第五是納李鴻章言按兵請旨。

鹹豐十年秋,在湘軍與太平軍戰事正日趨緊張之時,英法聯軍又從清軍沒有設防的天津北塘進逼北京,鹹豐帝倉皇出逃熱河,在途中發諭旨令曾國藩派鮑超北援,並令“兼程前進,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曾國藩陷入兩難境地。北上實屬軍國大事,但從內心他又不願意把兵交於勝保調遣,因為這很可能讓他多年經營的湘軍毀於一旦。

於是,曾國藩再次讓幕僚各抒己見,最後采納了李鴻章的“按兵請旨,且無稍動”的建議。因為李鴻章認為“三國連衡,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而“楚軍關天下安危,舉措得失,切宜慎重”。

不久,湘軍下安慶、圍天京,形成了對太平軍作戰的優勢。那些聞旨而動的“勤王軍”,因為北援而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可以說,曾國藩是將納言用得最成功的成功者。因為深得眾人相助獲益,他便也多次寫信給他的弟弟曾國荃,讓他如法炮製。還說他之所以與左宗棠共事,就是因為左宗棠的氣概和膽略勝於常人,因而希望能通過與他共事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甚至還勸曾國荃“早早提拔”下屬,並再三叮囑他:“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要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意思是希望他也多培養一些得力幕僚,多納言。

後來,曾國荃屢遭彈劾,非議者眾多,曾國藩認為這是他手下沒有好參謀才導致的。

當然,曾國藩拒絕幕僚的正確建議,導致失敗或遭到非議的事情也有不少。比如對天津教案的處理,當時大多數幕僚都通過口頭或書麵形式,讓他對洋人硬一點,但曾國藩沒聽,最後導致嚴重後果。但總體而言,曾國藩還是能夠虛心納言、鼓勵幕僚直言敢諫的,所以也成就了他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