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訣 決勝(1 / 3)

和俞樾有著相同看法的還有民國軍事家蔡鍔,他認為曾國藩能和中外名將相媲美。而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也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之役而完美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曾國藩的頭銜有很多,而他最大的“功”,就是成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正是因為這次的成功,才讓他有了後來的軍政改革、吏政改革以及洋務運動。身為一介文人,卻能帶兵打仗,而且還能打勝仗,這不得不堪稱奇跡。

那麼他為何會勝呢?我們不妨從戰略和戰略實施上進行一番探討。

曾國藩的戰略遠見

曾國藩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了,而若要說起他戰略上的遠見,則可以先從金田起義說起。

當時,吏官個個得過且過,遇事敷衍了事。所以廣西有沒有爆發大的農民起義,爆發到什麼程度,清政府根本就不知道。清政府隻把目光關注到遍地開花的天地會上。

直到清軍和拜上帝會的教徒打了一場大戰後,清政府才意識到,廣西這邊的農民起義形勢也很嚴峻,也直到這時,他們才發現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已經全國皆知了。

不過,對於洪秀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耐,太平天國的實力到底如何,清政府還是不甚了解。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一無所知的對手,要派誰去應戰?誰又能應戰?清政府一時焦頭爛額。鹹豐帝將能想起來的能打仗的人都想了個遍,最後隻好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賽尚阿去應戰。

此時,廣西的清軍正在鬧內部矛盾,可以說是一盤散沙,根本無力攻克城池,反而讓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朝廷頓時慌作一團。

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曾國藩一邊為軍隊腐敗擔憂,一邊想著該如何解決問題。經過一番考慮後,曾國藩覺得,既然隊伍已經從內部腐爛,那麼就要從內部開始清理,他馬上上疏《議汰兵疏》,向清政府提出了裁兵、節餉、加強訓練三項措施,並提出了“兵貴精而不貴多”。

由此也能看出,曾國藩很早就想進行軍製改革,而且完全稱得上是軍製改革的先驅。

還能體現他超前的戰略眼光的就數水師的籌建了,因為他創建水師,打破了原來由太平天國獨占水師之利的局麵,並從被動變為主動。在之後的戰鬥中,湘軍水師漸漸取代了太平軍水師在長江中所占的優勢。

鹹豐八年,曾國藩奉命督軍援浙,攔截石達開。沒料到石達開用兵神武,湘軍還在贛南便陷入了三麵受敵的不利局麵。於是他上疏鹹豐《通籌全局折》,說:“就全局觀之,則兩利相形,當取其重;兩害相形,當取其輕。又不得不舍小而圖大,舍其枝葉而圖本根。”

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曾國藩所帶湘軍開始折道,集中向贛北打去,在奪回景德鎮後又向安徽進軍。

和俞樾有著相同看法的還有民國軍事家蔡鍔,他認為曾國藩能和中外名將相媲美。而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也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之役而完美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曾國藩的頭銜有很多,而他最大的“功”,就是成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正是因為這次的成功,才讓他有了後來的軍政改革、吏政改革以及洋務運動。身為一介文人,卻能帶兵打仗,而且還能打勝仗,這不得不堪稱奇跡。

那麼他為何會勝呢?我們不妨從戰略和戰略實施上進行一番探討。

曾國藩的戰略遠見

曾國藩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了,而若要說起他戰略上的遠見,則可以先從金田起義說起。

當時,吏官個個得過且過,遇事敷衍了事。所以廣西有沒有爆發大的農民起義,爆發到什麼程度,清政府根本就不知道。清政府隻把目光關注到遍地開花的天地會上。

直到清軍和拜上帝會的教徒打了一場大戰後,清政府才意識到,廣西這邊的農民起義形勢也很嚴峻,也直到這時,他們才發現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已經全國皆知了。

不過,對於洪秀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耐,太平天國的實力到底如何,清政府還是不甚了解。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一無所知的對手,要派誰去應戰?誰又能應戰?清政府一時焦頭爛額。鹹豐帝將能想起來的能打仗的人都想了個遍,最後隻好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賽尚阿去應戰。

此時,廣西的清軍正在鬧內部矛盾,可以說是一盤散沙,根本無力攻克城池,反而讓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朝廷頓時慌作一團。

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曾國藩一邊為軍隊腐敗擔憂,一邊想著該如何解決問題。經過一番考慮後,曾國藩覺得,既然隊伍已經從內部腐爛,那麼就要從內部開始清理,他馬上上疏《議汰兵疏》,向清政府提出了裁兵、節餉、加強訓練三項措施,並提出了“兵貴精而不貴多”。